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民生思想体现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面,贯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之中,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其内涵非常丰富,对于我国改善民生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蕴含在马克思文本中的民生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资源,经历了一个从隐到显的历史形成过程。"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个要素的统一。对当代中国而言,应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满足个人需要与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统一,从而使民生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及其需要为民生的逻辑起点、现实基础和思想内核,在对资本主义民生问题进行揭露剖析的基础上,把个体的全面化发展作为民生的最终目标,并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深入研究马克思民生思想,了解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从民生问题入手开始发生思想转变,从而形成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民生作为基础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民生"是唯物史观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和标志社会进步中的核心内容。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根本要求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重申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的解放内在包含的关于"人"自身发展的辩证性,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人的解放视域下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全面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当代价值、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群众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异 《福州党校学报》2010,(3):15-17,44
马克思民生思想要求我们不能抽象地看待民生建设。民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改善民生要靠发展生产力、社会改革和法治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消除对人的解放的形而上学的种种错误理解,就要以辩证的态度来把握人的解放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是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解放展现了自身发展的辩证性: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统一、崇高理想与现实运动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技术异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科学技术统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成为人类社会争论的焦点。技术理性与统治理性之间的联姻为现实人类的生存发展构建了新的张力网,人的自由与解放有了新的时代困境。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形成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价值性与异化现象等做了阐释,为正确看待与处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价值参考,对思考现代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多层面、多角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马克思民生观视角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全新诠释,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民生意蕴:基本要义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核心内涵为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路径为革命的实践活动;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和“马克思的道德主义”是在“马克思与正义之争”这场争论中所形成的两个派别。“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者主张马克思是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正义的社会决定标准认为资本主义不是非正义的。“马克思的道德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基于一定的道德立场建立其正义理论并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正义之争”的实质是争论双方都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懂得唯物史观已经将两种立场的对立消解于自身之中,因此两个派别应该在较量中相互吸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分工范畴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晶 《唯实》2008,(7):29-3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重要活动——生产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工”范畴是《费尔巴哈》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对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所有制形式、分工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分工是产生异化的根源,要实现人类解放只有消灭分工,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找到了现实之路。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消除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万春利 《世纪桥》2007,(10):3-4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逐步确立而确立。其内涵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四方面。其实现条件和途径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乔翔 《唯实》2007,1(4):29-32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真梳理这一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一生都关注人的问题.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事业,在理论上则不断探索、追问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历史地位等等.可以说,对人的问题的真理探求,贯穿于他的各种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之中.马克思人学思想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理想的抽象的人、中期历史的现实的人到晚期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丰富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内容,肯定了哲学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重新理解人的基础上,变革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海德格尔从此在出发去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追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样态.  相似文献   

16.
段希铸 《世纪桥》2008,(11):48-49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段希铸 《世纪桥》2008,(18):48-49
改善民生是党的重要政策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成为社会建设的突出目标;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党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人的需要与民生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多层面、多角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马克思民生观视角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全新诠释,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民生意蕴:基本要义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核心内涵为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路径为革命的实践活动;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伟 《世纪桥》2008,(12):65-66
早期的马克思完成思想和政治上的转变,对其创立唯物史观起到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史观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活动中,随着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以及新世界观的本质和功能等进行了科学阐发,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等重要思想,全面概述了唯物史观,1847年11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唯物史观全面问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通过书信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