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人口现象,那就是既非农民、也非市民的“三无”农民。所谓“三无”农民是指:这些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土地被工业开发区或被城市建房所征用,已变成没有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伴随着宁波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或者即将成为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的群体扩大,转岗就业难、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土地被征用并没有让农民真正过上城市市民的生活.必须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市民化工作长效机制,为构建和谐宁波、平安宁波服务.  相似文献   

3.
刘德中 《探索》2007,(4):133-137
公有制本身就意味着社会保障,我们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时,应该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据此谋划.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基础不同,工业人口与农业人口面临的风险不同,没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支持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可以通过直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当前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使农村里的“三无”农民大量涌现。出现了失地、失业农民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影响社会稳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土地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无农民”的出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既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农民的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功能。但是各地在土地征用中普遍选择货币化安置而对农民的补偿又很低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因为人力资本不高等原因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同时又因为属于农业户口而被排除在了城镇社会保护体制之外。结果,相当多的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迫在眉睫。我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失地现象不可避免,但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菁 《求实》2005,(2):83-8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纵深推进 ,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 ,部分失地农民现状令人担忧 ,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困境中 ,他们理应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 ,这是宪法精神的体现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失地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体系就是要从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提供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着手 ,全方位、多渠道地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立健全失地农民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土地不仅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还是农民重要的生活资料,是多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具有国家所赋予农民的社会保障的性质.因此,土地一旦被征用,对农民来讲就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必然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失地农民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董鹏鹏  刘锐 《唯实》2007,(11):50-53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的一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住房等非农用地需求的增加,必然造成一定数量的农民失去土地。由于征地制度的设计不合理,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办法单一、安置费用低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失地农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只有改革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妥善解决农民失地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身份的转变大致分两种情形。一种是主动型 ,即农民在制度性安排下顺利实现身份的转变 ,土地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另一种是被动型 (或强制型 ) ,指城郊农民因城市扩展一下子失掉了土地 ,但由于政策及制度上的欠缺和障碍 ,使失地农民游离于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 ,处境极为尴尬 ,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主要有 :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拆迁安置不到位 ;再就业十分困难。失地农民走出困境的途径有 :按照市场规律 ,提高土地的赔偿标准和探索新的土地流转模式 ;按市民一般生活条件给予合理的安置 ;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再就业问题 ;建立与城市相通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与城市相通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属于典型的近郊农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企业的不断进入,董公寺镇部分中心区域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出现了大批无地可种、无工可做的"下岗农民",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面对不利局面,当地政府改变以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并引发诸多新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建立各级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按不同比例分级承担的机制以及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伴随人口的迁出迁入实现跨区域转移的机制;二要实行阶梯式、差别化落户政策;三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土地更多的财产权;四要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进程;五要建立完善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六要完善农民工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任民 《支部生活》2005,(3):35-35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建设不可避免要征用一定数量的农民集体土地。但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由于征地标准偏低、补偿不到位、安置不落实等原因,造成了被征地农民生活困难,长远生计无保障,有的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由此引发了大量群众上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山东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部分或全部地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郊区,他们种田无地,就业缺岗,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在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用,农民就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实现再就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更…  相似文献   

14.
用政策确保失地农民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冠红 《共产党人》2004,(21):26-2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以土地为生活和保障来源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重要标志,集中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化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快慢。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迅速转移,首先必须解除农民“进城”的各种人为束缚,赋予农民自由迁移和择业的权利。因此,解放农民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和关键所在。一、没有农民的大解放,就没有城市的大发展城市化,“化”什么,说到底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乡村型生产生活方式为城市型生产生活方式。农民是城市化的主要对象。城市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  相似文献   

16.
一、浦东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的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业、从城市延展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西方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出农民社会保险并在实质上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决不是偶然的。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一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7.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有农民大规模流入城市现象。由于户籍制度迁徙自由,农民来到某个城市,一个月内到行政部门办理登录手续,即成为当地市民,找到工作后,自然改变了农民身份。从19世纪末起,日本人口流动开始活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激增。当时,农、工之间差别扩大,传统工业走向现代化。工业化的进展,第三产业的兴起,这些都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初时期,流入人口的多数在非现代化部门工作,即所谓"杂业"。这个时候,进城农民  相似文献   

18.
劳动就业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前,农民被禁祻在土地上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农民进城就业政策开始转变,但其转变过程几经曲折和摇摆.从1984年开始农民获得进城就业机会后,经历了排斥、歧视、限制的阶段,直到2000年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后,农民才真正获得了城市自由就业权,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本文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就业政策演变过程的详细分析,认为政策设置必须尊重人民权利、市场规律和人口流动规律,社会政策必须与经济政策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较好较快地推动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正>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说,1987年至2001年,全国征用耕地2400万亩以上,约有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或减少了土地,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安置责任不明确,补偿安置费标准偏低,而且大多是一次性发放安置费,让农民自谋职业,有的地方还拖欠、挪用、截留补偿安置费,加上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这些农民容易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如不能及时有效加以  相似文献   

20.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社会救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贫困的新特点及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政府的扶贫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农村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占城市人口的比重很低,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出现了新的情况,并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新的城市贫困具有以下特点: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