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岸关系》2013,(12):62-63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这是中央电视台给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张平宜的颁奖词。人们熟知她,是因为四川大凉山的一群麻风村的彝族孩子。而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她,是缘于她带这群孩子利用暑假来到青岛进行半工半读的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8)
正张胡爱妹,台湾顶级艺术家,2012年获颁"赛德克传统织布传人"证书。她7岁拥有自己的织布机,在母亲教导下学会织布,并由此展开不平凡的人生。21岁,张胡爱妹在部落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织布工作室;30岁开始陆续在台湾春阳小学、仁爱高中、仁爱高农、暨南大学等教授其族群语言及织布技艺;"9·21"大地震后,她又迁移到春阳部落,以"张妈妈工作室"招牌,吸引各界朋友慕名而来,访客络绎不绝。多年来,为守护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捍卫传统文化与工艺美学,张胡爱妹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3.
<正>5月,闽南师范大学开启首届"最美教师"寻访活动,经过2个多月的民主推荐、网络投票、评议公示,结果日前出炉,10人脱颖而出。其中有一位"最美教师"来自台湾,她就是施沛琳。这位台湾教授,2012年就进入位于福建漳州的闽南师范大学担任全职教师。施沛琳曾在台湾《联合报》供职25年,2007年她选择了退休,跨海赴厦门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开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个台湾女记者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5.
吴亚明 《台声》2014,(12):54-55
<正>多年来,人口问题一直困扰着台湾,而实际情形是,问题比原先预估的还要提早到来。台湾方面的"国发会"日前提出警告说,台湾总人口最快在2019年零增长,5年至10年后呈现负增长。这比原先预估的至少提早了好几年。台湾"国发会"的这份分析指出,台湾15岁至64岁工作年龄人口于2015年达最高峰,为1737万人,2016年开始递减且渐呈高龄化;民众平均寿命延长,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率、人口年龄  相似文献   

6.
吕正惠 《台声》2014,(5):38-39
<正>4月10日,参与"太阳花学运"的学生们走出台湾"立法院",持续24天的"占领"算是宣告落幕。这期间,我在重庆大学客座,周边朋友、学生多多少少有点茫然不解,希望我能作些说明。人不在台湾,没有机会就近观察,这倒并非是我一直不愿发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0多年来,我已不看台湾的报纸、电视、网络,我不想浪费时间。最近与几批朋友畅叙旧谊,闲聊之际多少也涉及台湾的人和事。听说网络上大陆年轻人对"太阳花学运"反对服贸协  相似文献   

7.
李立 《两岸关系》2003,(2):23-26
一位4岁就双眼致残的新疆女孩,10多年来承受着多大的痛苦和委屈。在两岸同胞的帮助下,她终于第一次踏上了宝岛台湾。她是通过什么程序赴台的?赴台后怎样求医的?手术效果如何?目前恢复得可好?请看……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0,(22)
正"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跟深山里的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联系起来,20多年来我们走过风雨,迎向阳光,从摇摇欲坠的破教室发展到九年一贯的希望学园,有人说我很勇敢,那是因为我相信爱,爱里没有惧怕。"放弃原本在台湾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于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张平宜自己都没有想到,从走进那个叫作大营盘的小村庄起,  相似文献   

9.
刘晓华 《台声》2014,(4):72-73
<正>周纯娟女士身上的鲜明印记,是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胞第一人。时光回溯到1987年。这一年,台当局顺应民意,开放岛内民众回大陆探亲,其时两岸隔绝已近40年。机缘巧合,江苏常州籍台胞周纯娟女士成为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第一人,得以闻名两岸。如今已84岁的周纯娟,仍是一个精致美丽的女人,步履轻捷,十分健谈。她在台湾生活了60多年,早已把台湾视作第二故乡,也已习惯了亚热带的气候。自从当年回大陆探亲,20多年来她成为"候鸟",每年金秋10月回到家乡常州与父老乡亲共叙天伦。这个时候,她只是"回娘家"的普通女子,特殊历史事件在她身上烙下"第一人"的印记,还有那近40多年分离带来的家国之痛,终在亲情乡音里淡去。  相似文献   

10.
正"悬崖村"到底有几多?"辍学儿童"有那么多吗?凉山,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极端落后的印象。实际上,这些都是过去的凉山。认识大凉山,并非一件易事。说她美丽、富饶,说她贫穷、落后,似乎都对。四川省西昌市邛海边,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矗立有一座巨大的雕塑,姑且把雕塑叫《绳索》。雕塑前一块石碑上刻着4句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  相似文献   

11.
当我遇到台湾女作家朱秀娟时,她告诉记者,《雍正王朝》在台湾播出不下10遍,她就看了不下10遍。她还买来了二月河的全套作品,不光自己看,还到处推荐别人看。没有人约她,她主动写信给中央电视台,写信给台湾报刊,为二月河叫好!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这代人一定要把台湾带回家!"台湾知名主持人黄智贤在第11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呼吁实现国家统一的肺腑之言,在海峡两岸同胞中产生广泛共鸣。之后,她遭到岛内"台独"分子"围攻",所主持电视节目《夜问打权》因民进党当局施压而被迫停播。消息一出,两岸网友纷纷对她表示声援,这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台湾奇女子"。黄智贤自幼性格倔强,肯于吃苦,年少经历坎坷。中考时,她考上台湾最好的女子中学——台北第一女子中学,黄智贤的父亲希望她学医,继承父业,爱好文学的她宁可不读,也坚决不肯,高二那年,她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23)
<正>最近,"卢丽安效应"和"投共潮"成为台湾舆论的两大热词。十九大开幕当天,第一批走上"党代表通道"的卢丽安就在台湾媒体中"火"了起来,因为她是唯一一名在台湾出生成长的十九大代表。几天后,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台湾青年学生王裕庆表示,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又有一名同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台湾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4.
施叔青是出生于台湾、入籍于美国并一度定居于香港的著名作家.在她完成"香港三部曲"之后返归台湾矢志写作"台湾三部曲".本文以施氏返台后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微醺彩妆>和<行过洛津>("台湾三部曲"之一)作为讨论对象,探讨施氏的香港经验对她台湾叙事的意义、影响和局限,分析此两部作品的特点和不足,并将施氏的"跨越写作"作为世界华文创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姚同发 《黄埔》2012,(6):82-84
她是最早到祖国大陆访问的"海归"人士,在1979年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便"回到了家";她亦步亦趋地踏着前辈的足迹,在岛内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运动用生命书写着灿烂人生;她曾在美国出版专著《一国两制在台湾(英文版),并赠送给五百多位参众议员,一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她就是台湾著名律师、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20)
正台湾知名作家李敖的长女李文长期定居北京,日前她搬回台湾,感叹台湾"老、旧、穷",甚至表示,台北很多地方连大陆一个三线城市都不如。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李文在返台后待了3个星期,还是不太习惯,她表示台湾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老"。李文还用"旧了,穷了,没活力了"等一连串词语形容如今的台湾。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9,(14)
<正>7月9日,民进党当局有关部门日前启动"选举查察",将大陆企业采购台农产品列为所谓"搜报"重点,引发台湾农渔民质疑与反弹。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应询表示,农产品销售事关台湾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多年来,我们本着"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帮助台湾农民朋友拓展大陆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深受广大台湾民众的欢迎。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农产品第一大销售市场。  相似文献   

18.
王亮 《两岸关系》2014,(9):20-22
<正>陈军,祖籍台湾台东,阿美族,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台盟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台联副会长。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台湾高山族代表,身着阿美族服装的陈军都会成为两岸媒体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台湾团团长、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每每介绍陈军时都会幽默地说:"这是我们团里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她是阿美族人,我们都叫她‘啊!美人!’"。当然,这不光因为她服饰的亮丽秀美,还因为她始终致力于两岸少数民族交流,提出过许多保障台湾少数民族权益的建议,始终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充满美好期许。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12日,这一天是农工党党员刘振华一生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自将一枚“南丁格尔奖”奖章颁发给这位从事麻风病专科护理28年的白衣天使。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采访了这位白衣天使。立下伟大的誓言1977年,刘振华怀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走出了济南卫校的大门,开始揭开她人生中崭新的一页。然而,出乎她的意料,她被分配到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住院部。她想不明白,以她优异的成绩为什么不能分配到条件好、环境优美的大医院工作?报到的那天,她心思沉沉的。麻风病住院部座落在远离市…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23)
<正>在十九大第一天的"党代表通道"中,一位靓丽的台湾女代表十分抢眼。面对媒体的提问,她的回答更是让人拍手称道。"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卢丽安。我研究英国文学和女性主义,我生长在宝岛台湾,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身为中国人为傲。爱台湾、爱大陆,就像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作为十九大党代表中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她说,自己回到大陆定居任教已经20年了,深刻地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