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思想根源,打击极端主义是彻底遏制恐怖主义的关键。打击极端主义的方略可具体划分为去极端化与反极端化两种。前者是对已经接受极端思想者实施的特殊预防性措施,目标是使其放弃极端主义思想、重塑身份认同与复归社会;后者是对社会公众采用的一般预防性措施,目标是使其养成抵御极端主义思想侵蚀的能力,避免受到极端主义的影响。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对去极端化和反极端化作了初步规定,但是与域外相关法律制度比较,还需在实践主体、实践措施和立法体例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未来有必要制定单独的《反极端主义法》。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新疆,"三股势力"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主义,活动方式是暴力恐怖活动。去极端化具备双重目标,反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极端主义。落实民族团结政策是团结凝聚各族群众的根本要求,也是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根本途径,民族团结的加强是去极端化效果的根本保证。在去极端化背景下,应对民族团结政策做辩证思考,在立足双重认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灵活执行。具体策略为甄别民族分裂思想、推动"四个认同"、树立法治权威。  相似文献   

3.
胡阿纲 《学理论》2010,(26):251-252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创新得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试图从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入手,对科学发展观与本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在关系加以论述,进而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政研会是群众性的研究团体,搞理论研究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理所当然的事未必就是不成问题的事。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5)
随着各民族高校的不断扩招,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增多,由于地域、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同于一般高校学生,因而其心理适应性也有特殊性,这也就增加了民族高校中各民族学生之间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性。在心理层面上讲,治理民族高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应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落实校园安全制度和帮助心理不适学生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年来,“以人为本”不仅是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和媒体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也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算做到了“以人为本”?不少人其实并不了了,甚至有人以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中心,以个人为目的,其价值取向只能是以个人利益为归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心理上患得患失,工作上怕苦怕累,生活上贪图享受,作风上损公肥私……却振振有辞地归结为“以人为本”。如果说这不是有意曲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至少也是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误读。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7.
强舸  唐睿 《公共管理学报》2012,(3):32-40,123,124
本文尝试将反事实分析法引入公共政策制定,用于预先评估某项公共政策可能引发的预期效果和非意愿后果。选取城市治理中的"自行车难题"为案例,探讨反事实分析法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和分析过程。现有研究认为,惩罚成本过低是导致"自行车难题"的主因,因而提高惩罚的治理政策就能解决"自行车难题"。本文采用犯罪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反事实分析,系统地考察惩罚严厉的治理政策的社会效果,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惩罚严厉的治理政策仅考虑了单一的盗窃成本与收益,但实际上犯罪者的行为选择受各种社会条件制约,严厉的惩罚政策不但不能解决治理问题,并有可能导致社会治安恶化的非意愿后果。单一政策目标和复杂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公共治理中广泛存在的问题,而在政策制定中引入反事实分析则是避免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9,(11)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学说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助于人民富裕幸福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形态后,进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理论灵魂。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的又一创新,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意义,必须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分析,以文献研究法溯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群众观的前提,革命性是其群众观的起点,科学性是其群众观的保障,人民性是其群众观的归宿,再结合现实分析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多次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求;契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实现价值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其所以说是核心部分,这是因为作为基本路线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都是紧紧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既然这个中心如此重要,那么它的提出,其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以及作用意义又是什么呢?本文仅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国情决定的。任何一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有它一定的客观依据,而这个客观依据便是国情,即毛泽东指出的:“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改革问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并发展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这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人民整体利益与人民个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人民长远利益与人民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中国人民福祉与世界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深入系统研究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特征,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社会纠纷激增且日趋复杂化的形势,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依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配合的大调解机制。西乡基层大调解的创新举措包括:构建组织网络,突出调解的权威性;抓好队伍建设,突出调解的专业性;创新工作机制,实现调解的联动性。西乡基层大调解存在的问题是:大调解的设计定位和价值目标过度行政化;大调解解纷方式之间界限不明、衔接不畅;大调解的自身建设和外部支撑有待加强。进一步完善基层大调解机制,要在发展趋向上科学定位,体系架构上理顺内部关系,强化机制上形成有效衔接等。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由于在权力和权利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尤其是来自公权力的侵害时,由于权利救济途径的不足和失效、权利表达渠道不畅等原因,他们中一部分人选择通过暴力的方式来维权。这种维权方式造成了干群矛盾加剧,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损害了法律权威。因此必须对公权力和私权利进行制约,并且加强化解公权与私权矛盾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社会公众视野。在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有人将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归置于20世纪70年代的供给学派的理论背景,也有人称现有的"去杠杆"本质上属于新一轮的"需求紧缩"与新的"计划经济",但种种说法都没有很好地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去杠杆"的理论内涵,更没有将其要解  相似文献   

1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司法实践中业已常态化的庭审形式化问题,后者本质上是刑事诉讼结构及诉讼机制等问题的具体表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系统中具有全局意义的核心节点,对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效应。对该制度主要争议问题进行辨析,科学界定"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探寻其在整个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制度价值和实现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内涵,即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利益导向、人民评判标准和人民政治立场;第二,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即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利益协调、分配和整合,党员干部要有为民情怀和为民本领。最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即赢得民心,增强执政党公信力,实现"大团结"。  相似文献   

18.
陈兴娜 《学理论》2020,(1):38-39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和实现条件,形成了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改革中不断将其理论中国化,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实践根源。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契合性,对于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梳理"文言""白话"与"雅""俗"这两对概念,在新文学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重新审视新文学发生的历史,我们发现,作为白话文最早倡导者的胡适,从工具论的角度出发,以"文""白"之争拉开了新文学发生的序幕。新文学运动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陈独秀则从"白话"之"俗"性气质中,发现了将传统意义上的"俗"转化为现代性诉求的可能。通过将"文""白"之争转为"雅""俗"之变,新文学在获得作为工具的白话之后,又增添了以现代性追求为中心的新精神内涵,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顾振华 《学理论》2011,(1):84-85
各地政府一直未能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出现了农民集体暴力抗拒征地的现象。失地农民主要面临无法融入城市生活,无法找到合适工作,无法得到长期保障的严峻问题。土地产权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政府责任缺失是引起征地矛盾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明确农民主体地位、推进农业用地创新制度,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全面社会保障机制和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培养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三个途径来解决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