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稿费     
《台声》2015,(13)
<正>说到稿费,不免无言/颜以对,常有作家向我抱怨,四十年稿费没涨过!有作家对我说起四十几年前,拿到一字一元(新台币,下同)的稿费,他当时月薪一千多元,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稿酬几乎是一年薪水!听得我又羡又愧,回答他:"您至少过过那种好日子,我呢?谁不想生在盛唐啊?!"我说"盛唐"不全然是"比喻",唐代文人"稿费"之优厚,真的令人  相似文献   

2.
与黑帮较量     
2002年11月29日傍晚,青年作家他他从外地参加完他的新书《俄罗斯的中国黑帮》签名售书活动,刚刚返回哈尔滨的家中,电话就响了,里面传来一个恶魔的声音:“你小子敢把我写进书里,我不会放过你,你会死得尸骨不全的,等着去阴曹地府吧!”那声音让他他觉得真像是地狱里魔鬼发出的。这个恶魔名叫吴风,是个横行俄罗斯的中国黑帮分子,作家他他在俄罗期采访时,曾帮助警察抓捕过他,不料让这个恶魔逃掉了。他他刚返回中国,就接到过这个恶魔的恐吓电话。 我与作家他他是老朋友,他向我讲起在俄罗斯出生入死采访中国黑帮的传奇经历,让我听得毛骨悚然。听着听着,我突然对他说:“他他,干脆由我来采访你,把你的这段传奇经历写出来,读者一定喜欢。”就这样,我拿出了笔和纸,认真地采访起这位在俄罗斯与中国黑帮周旋达两月之久的作家的经历来了。  相似文献   

3.
龙年初春,平潭作家高云带来他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深处的风景》打印稿,嘱我能写点感言。我向来读书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也拙于评议。但朋友之托,恭敬不如从命,此事便不好推辞。和高云结识于新世纪之初。这之后我和高云有了更多的来往。我们在平潭组织采风、研讨活动等,高云都悉心安排,热情接待。我知道高云这些年先后担任过电影放映员、团干部、纪委书记、乡长、党委书记、交通局书记、科技文体局长等,哪个行当他都得心应手业绩斐然,工作作风在当地很有口碑。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5,(23)
<正>读作家薛仁明《一个台湾乡下人与中国文化》,说道台湾因资本主义荼毒,"大家干惊万恐,就只惊恐‘老'字落到头上",不觉大笑。他不晓得,就在去年我险被法院传唤,一切只因为"老!"那是我这辈子除了偶尔老公超车,家里收到过几张罚单,第一次跟"法院"发生关系。这年头做主编,登蓝的、登绿的、登什么政治主张的文章都不会被法院关切,但是提到"老"却可能惹祸上身。  相似文献   

5.
没有去过灾区进行救援和实地走访一直是我的一大遗憾。所以,对于曾经在灾区战斗过的人我充满了敬意。史永明师傅就是我曾碰到的一位有着自己特别的救灾故事的人。他是一名技术员,他总说"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所做的事情虽普通却不平凡。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笑声爽朗、皮肤黝黑,他说"你想知道什么,我都可以讲给你听"。于是我坐了下来,听史师傅讲他的救灾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一条南北走向的巨大山脉,横亘在滇南弥勒城的西面,这就是弥勒西山,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的地方。哈尼族作家艾吉曾到这里采风,写道:"石头怪模怪样,像雕刻过,各种形状的都有……每块石头都是一座山,钢筋铁骨,硬打硬扎。"1928年,我的父亲杨春荣,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叫诺糯的山寨里。他身高不足1.6米,体重50公斤上下,与他的4个妹妹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7,(2)
<正>前些天,一个并不算太要好的朋友忽然向我倾诉苦恼,说他明明对谁都十分客气,但却总感觉别人对他却保持着距离,他不明白是为什么。我想了想,这位朋友确实是一个客气而礼貌的人,就连来问我这个问题时,他用的称呼都是"您",哪怕他也知道我其实比他年纪小。在工作中他其实还帮过我几次忙,却从来没麻烦过我,这次的"请教"还是  相似文献   

8.
<正>我每年都写长篇,每一部小说都排在销售榜第一的位置,这样的作家都不能算中国最好的?—郭敬明是由"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的,却以自己主办文学新人选拔赛来与"新概念"叫板。他在文学新人选拔赛新闻  相似文献   

9.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10.
黄任锋是《中国残疾人》杂志1991年第四期报道过的人物,广西柳州人,20多年前,他从柳州出发前往北京,用轮椅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长征";20多年后,他身在广东东莞,以作家、歌手、演讲师的身份在新的土地上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20多年里,黄任锋做出了一次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别人眼中的"不能理解"。但对黄任锋来说,这每一次选择却都贯穿着他对梦想的执着。  相似文献   

11.
谭颖 《两岸关系》2014,(9):55-56
正"我发现很多朋友到台湾个人游,只有短短的几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我想写一本书,告诉大家怎么透过在台湾看到的景点去理解台湾,认识台湾,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台湾人都在想些什么"——廖信忠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走红的台湾青年作家廖信忠住在名人荟萃的上海静安区。邻居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来自台湾的"邻家大男孩"居然是畅销书作家,蜂拥而至的媒体都冲他而来……融入上海,成为"她的一份子"廖信忠,1977年出生在台湾士林,台北长大的他对大陆有着深深的好奇。2005年他退出兵役,摇身一变  相似文献   

12.
抒怀邵燕祥     
在当今文学作家中,邵燕祥是成了“作家精“的人物,差不多在各种报刊上经常和读者见面的著名作家要算邵燕祥!我多次与邵燕祥说过,要比较全面地写一写他,他先是笑而不答,后总说不要写我,我不是新闻人物,何必费笔墨!于是,我老老实实听了他的话,十多年过去,几次提笔但都作罢。有时也偶尔在报刊上读到有人写他印象记的文字,但大多不确切。如1999年4月15日《团结报》副刊上《邵燕祥放怀天地大》一文发表后,有人告知邵燕祥,他读后,连忙发表《一点小声明》给《团结报》。他说文中谈“修身养性“两大段,所说都与我无关,熟悉我的人便会知道,我从来没有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谈过“修身“、“养性“,既不曾以懂得养生之道和“心灵保健“自居,更不会去规劝“大款、富翁“和其他“功名欲望特别强盛的人“。那些意见不是我的,张冠李戴,不敢掠美,这就是我要声明的主要之点……记得1992年7月我去北京,当时燕祥还住在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3.
郭老的回信     
高平 《北京观察》2012,(6):62-63
正之所以珍藏郭老这封信,是基于对他的尊敬。尊敬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伟大的作家、学者,杰出的书法家;更因为他是在关键时刻鼓励我走向生活、走向文学的长者。在我家客厅的墙上,一直挂着一个不大的镜框,里边镶着一封用毛笔竖写的信。这封信我已经保存了62年多了,它可不是在房子里、箱柜里存放着的,而是曾在我的背包里、帐篷里随我行军,伴我过冰河、走过雪山,躲过了雨雪风霜的侵蚀,逃过了"文革"抄家的劫难,能够保持住原件的完好,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正认识叶姿麟好些年了,每回见她,我都亲切喊她"姿麟姊"。她不知道的是,我悄悄把她跟"旧世代"做了连结。说是"旧",其实是"真金"。那年头,台湾副刊与文学兴盛,文人受到报社礼遇,犹如盛夏,太阳早早晨起,迟迟西落,一整个天,都是文人光芒。没有网络、没有微信,作家难得一见,何况还能亲切喊声"姊"的?姿麟姊任职"自立报系",犹如主掌一颗太阳。有回访杭州,作家、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提到,上世纪80年代,他  相似文献   

15.
《黄埔》2017,(4)
正我敬仰的黄埔前辈同时也是黄埔作家、诗人孙宝礼老先生离开我已经6年多了,无论在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还是原宣武区作家圈子里,他都是一位特别受尊敬的老人。孙老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不仅因为他的文笔很好,还因为他不顾高龄,积极参加原宣武作家协会的各项活动。孙宝礼先生1942年11月毕业于黄埔军校七分校第17期13总  相似文献   

16.
正"拉套子"是一个被渐渐遗忘的社会现象,我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亲历、亲见了它的产生和消亡。"拉套子"也叫"拉脚",就是帮助车夫拉车。字典上释义,"拉套子"是套车运货物,作家周立波在《暴风骤雨》中用过。"拉脚"的是运输货物,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用过。两位作家的用义基本相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矿部在肥城一带发现了煤田,并具有储量丰富,煤质优良,矿井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为发掘宝藏,造福人民,煤炭部门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12)
<正>5月14日至26日,台湾知名作家刘墉"水云氤梦"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60余幅画作,亦是其首次以画家身份在大陆举办个人画展。刘墉集作家、电视主播、新闻记者、演说家、教育家、慈善家于一身,以致他的文名总是大于他的画名。"我一直是那个画画的刘  相似文献   

18.
张涛 《北京观察》2013,(5):48-50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别人如何看待他,苏号朋也计较不了许多,不过我想对于苏号朋而言,倘若学生们都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他才会真正地欢喜不尽吧。我的世外桃源"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这段话用在苏号朋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的确,青灯苦读、南山怅卧、竹林谈玄、河畔问天,那些中国传统士大夫最宁静、最渴望的归宿,苏号朋无一例外地都憧憬过。在他的眼里,人生不需要多么壮怀激烈、独步一时,只要有一间安静的小屋,  相似文献   

19.
爱读的人们     
梁晓声 《北京观察》2002,(12):56-58
我曾以这样一句话为题写过一篇小文--"读,是一种幸福". 我曾为作家这一种职业做出过我自己所理想的定义--"为我们人类古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服务的人."  相似文献   

20.
《创造》2016,(10)
正记得一位作家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凝视。比如说,作家村上春树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天长跑一小时,用独处的时间得一份安静和沉默。他撰文说:"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