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     
<正>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发布;同年底,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交流交往大门开启,涓涓细流汇聚成浩浩大潮,迄今30个年头。"两岸一家亲",两岸同胞始终是两岸关系历史的创造者、实践者。大陆亲人的热切想念、深情呼唤,台  相似文献   

2.
刘晓华 《台声》2014,(4):72-73
<正>周纯娟女士身上的鲜明印记,是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胞第一人。时光回溯到1987年。这一年,台当局顺应民意,开放岛内民众回大陆探亲,其时两岸隔绝已近40年。机缘巧合,江苏常州籍台胞周纯娟女士成为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第一人,得以闻名两岸。如今已84岁的周纯娟,仍是一个精致美丽的女人,步履轻捷,十分健谈。她在台湾生活了60多年,早已把台湾视作第二故乡,也已习惯了亚热带的气候。自从当年回大陆探亲,20多年来她成为"候鸟",每年金秋10月回到家乡常州与父老乡亲共叙天伦。这个时候,她只是"回娘家"的普通女子,特殊历史事件在她身上烙下"第一人"的印记,还有那近40多年分离带来的家国之痛,终在亲情乡音里淡去。  相似文献   

3.
王鹏 《台声》2019,(15)
<正>8月1日,2019第八届"四川新娘故乡行"活动启动仪式暨在台川籍配偶回乡创业交流会在成都举行,近百位在台川籍配偶及家人现场交流创业经验。自1987年两岸开放交往交流以来,两岸婚姻成为跨越海峡的"情感纽带",两岸婚姻家庭已近40万个。随着大陆开放发展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两岸婚姻家庭选择到大陆工作、创业和生活。由四川省台办主办的"四川新娘故乡行"活动已连续举办8届,共邀请了400多人次的在台川籍配偶及家人回川参访交流,共话家乡美、共叙川台情。本届活动主题为"回乡创业、回家探亲",特别突出回川创业投资。  相似文献   

4.
正北仑区是台商投资的重要集聚地,累计批准台资企业650家,总投资70多亿美元,常住台商1千余人,每年探亲旅游、观光考察的台胞达上万人次,其中青年群体占据较高比例。该区坚持以深化两岸青年交流融合为主线,推进"三心工程",做亮"三篇文章",增进两岸青年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心灵交融,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两岸青年交流新格局。实施"暖心"工程,做亮"两岸婚姻家庭交流"文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台商在北仑成家落户。北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是不通,是半通(间接、单向、民间),还是全通(直接、双方、官方),根据过去46年来的观察,在于一言九鼎的人,一道命令,一言为定。1979年至1987年之间,因台湾当局为了"不削弱军民士气",坚持"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两岸三通是全然不通的。海外华人,纷纷呼吁三通,笔者曾写过"三通不通通四通",以求对三通有所促进。在权衡大势后,蒋经国于1987年7月强调,"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须统一";同年11月正式下令,开放人民大陆探亲。于是,两岸三通,因一道命令,由"不通"变成"半通"。  相似文献   

6.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如一股暖风吹过海峡,吹皱了郁结的乡愁,吹融了坚硬的寒冰,吹开了两岸关系发展史的新页。此后,探亲潮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光潮""通商潮",让台湾海峡两岸的往来不断加深。40年间,两岸关系已深刻变化,《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两岸"三通"政策,如今早已成为现实,两岸也从不相往来,变成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23)
<正>1987年,在台湾外省老兵返乡运动的冲击下,台湾当局不得不正式开放大陆探亲。随着老兵回大陆探亲的实现,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逐渐被一点点推开,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规模日益壮大。在这3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两岸民间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台湾外省老兵回大陆探亲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大动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大陆不幸分离以来,两岸同胞之间来往断绝、音讯不通,两岸同胞备受痛苦煎熬。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逐步调整对台方针政策,呼吁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倡导两岸人民加强交流往来。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当局于1987年被迫开放老兵回乡探亲,"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胞交流交往谱写了动人乐章。  相似文献   

9.
40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曾长期相互壁垒森严.自1979年大陆方面首倡"三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之后,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后,两岸"互动"的形势明显加强,其间虽然还会有种种波折,但总的趋势是缓和代替了对抗,统一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0.
<正>30年前的1987年,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的坚冰,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在开放探亲前,两岸间,已有许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亲人,表达思念;开放探亲后,又有太多动人故事令人感怀。下面的5个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在30余载的长河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1.
书讯     
《台声》2015,(22)
<正>《岁月台湾:1900年以来的台湾大事记》有大悲痛,有大欢喜,1900年至今,一年一年,细说台湾这些年来的筚路蓝缕和欢喜哀愁。一件件改变台湾的大事,结成一幅流动的百年台湾历史长卷——日本殖民、台湾光复、"二二八"、国民党迁台、金门炮战、美丽岛事件、大陆探亲、汪辜会谈、"保钓"、民进党成立、开放党禁、蓝绿分野、两岸三通……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5,(2)
<正>1949年后,台海两岸隔绝,人员不能往来,书信不能传递,亲人无法相认。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真诚地发出《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结束军事对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此后,大陆开始推动两岸的交流合作。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被迫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才被打破。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经函电往来,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至此,两岸人员和经济、文化往来迅速发展。然而,随后执掌台湾当局的李登辉、陈  相似文献   

13.
<正>"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乡愁》生动刻画出了两岸隔绝状态下,跟随蒋介石败退到台湾的百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压抑心底的思乡情怀。从1986年底开始,国民党去台老兵发起持续数月的请愿活动,迫使台湾当局考虑调整有关政策,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来到大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回眸这段沧桑  相似文献   

14.
章念驰 《台声》2014,(4):47-48
<正>台湾问题的由来源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海峡两岸因此分隔数十年。然而从2008年以来,两岸出现了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被两岸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即在于两岸"大三通"的实现及两岸双方都接受"九二共识",前者是交流的基础,后者是政治的基础,没有这两个基础,也就不会有现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团参访大陆,国共两党领导人签署"和平发展五项共同愿景",正式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五项共同愿景"因而从两党共识有了两岸共识的意义。在"五项共同愿景"之下,同年两岸正式实行"全面大三通",两岸关系呈现出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当局被迫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交流有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科院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为促进两岸科技交流做出了宝贵贡献。中科院的"破冰之旅"1994年1月,在海峡两岸科技界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这就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率领的大陆"材料科技专家访问团"一行25人,赴台访问并参加在台北举  相似文献   

16.
<正>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的主张,即所谓的“三通”。1987年11月2日,台湾“行政院”基于两岸同胞的强烈要求,同意早期随国民政府到台湾去的大陆籍人士可以返乡探亲。这一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新篇章。伴随着探亲的脚步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带来的商机,台湾人民陆续前往大陆地区从事投资,两岸之间的经贸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以来,两岸经济合作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民进党当局采取多种形式、手段,力图使两岸经济"脱钩",如"新南向"政策、"反渗透法",对推动两岸往来的各界人士进行吓阻和惩治;二是美国在贸易、科技方面对大陆的打压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等。5年来,两岸经济合作尽管受到岛内外这些非经济因素的冲击,但仍逆势上行,合作势头很好,取得了今人瞩目的发展。第一,两岸贸易和投资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2020年两岸贸易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18.
黄涛 《两岸关系》2015,(3):14-16
<正>1月21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召开蔡英文2014年回任党主席以来的第一次会议,就国际、两岸、台湾内外整体情势进行评估,并就两岸城市交流进行讨论。蔡英文在会上提出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个有利"和"三个坚持",要求民进党执政县市建立"处理两岸事务之机制",并加强信息和经验共享。台湾舆论认为,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识",主要意图是独揽绿营两岸政策  相似文献   

19.
郭正亮 《台声》2014,(3):36-36
<正>"张王会"作为两岸自1949年以来首次正式"官方接触",广受全球瞩目。国际媒体对于"张王会"的关注,显然是此次会谈释放出的信号,即两岸未来不只处理民间交流问题,还将提升至政治谈判。从1993年"汪辜会谈"启动两岸两会会谈机制,打破两蒋"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禁忌;到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破冰之旅",启动国共合作宣布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及至2014年"张王会"启动两岸事务对口部门接触,揭示两岸政治谈判的起  相似文献   

20.
冰蓝 《两岸关系》2007,(8):16-19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当局于1987年被迫开放老兵回乡探亲。2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各项交流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从间接到直接,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持续发展的两岸交流和不断扩大的两岸人员往来,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刊记者专访国务院台办交流局局长戴肖峰,对20多年来的两岸交流历程和交流发展前景作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