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做"大学问"的"三个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境界",道出了做"大学问"应秉持的求知态度和科学精神。窃以为,但凡做大学问者,皆离不开学习;但凡学习者,无一不从读书始。故"小学利养性,饱学成大器"。鉴此,读书也可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男儿须读五车书"。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历医家大多认为此处的“胸满”为“腹满”之误。如《医宗金鉴》云:“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讹。”《金匮要略心典》亦云:“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  相似文献   

4.
通行本《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一种天人无隔的有机整体大宇宙视域,和在此基础上的独特文化与生命的哲学诠释学理念,《易传》创造性地成功诠释、转化了《周易》古经,开显出《周易》崇德广业的人生价值追求。此一追求为的就是令人最大限度地超越人生之渺小,成就人生价值之大,促成人生形而上的人文德性境界、精神境界的崇高和形而下的现实生活的便利与富足。这对于将中华建设成为一个重新挺立起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而浸润、洋溢着人文德性辉光和充满自信与蓬勃向上朝气的真正民富国强的伟大中华,也颇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0年第13期《党校科研信息》发表了汤玉奇同志题为《“时间就是金钱”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的文章。该文写道:“‘时间就是金钱’,曾有人认为是异端邪说,是资产阶级口号。后来中央领导同志肯定了这句话。但是,又有人将之曲解为‘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时间就是金钱’成了‘时间就是赚钱’。这一曲解的恶果是严重的,于是,又有人将之归罪于‘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由此看来,实有正本清源的必要。”该文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恩格斯至少谈过三次”。有两次侧重阐发“‘时间就是金  相似文献   

6.
布赖恩·比克斯著,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著者比克斯在该书《导论》中介绍说:"我在第一章中解读了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有关‘开放结构’的讨论,同时也比较了维特根斯坦和魏斯曼著述中与哈特‘开放结构’概念类似的观念。第  相似文献   

7.
<正>郝洪涛先生的新著《晚晴集》——也是他的第十一部著作,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可喜可贺!《晚晴集》收集的文章和诗词是洪涛先生从退休后的作品中所选,书名取自唐人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诗意。洪涛先生说:"文稿写作,历时七年,有‘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之辛劳,亦有‘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韩愈)的沧桑之感!"从中可见先生对这些作品所付出的心血,同时更多地是对读者充满的深情,闻之  相似文献   

8.
一唐代的廉政法律主要集中在《唐律》的《名例律》、《职制律》、《厩库律》、《擅兴律》、《户婚律》、《杂律》等篇章中。《唐律》“在惩治官吏贪赃方面,其设禁之严密,法条之详尽,超过历代,且为宋元明清所沿袭”。[1]《唐律》第一次设专章对六种严重侵犯公私财物的犯罪进行界定,并称其为“六赃”。“疏议”曰:“在律‘六赃’唯有六色: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赃’为罪”。[2](P97)“六赃”中除强盗、窃盗赃为一般性侵犯财产的犯罪外,其余如“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赃”、“坐赃”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由现实问题入题,引发是教育的"空位—由‘教书育人’变为‘升学排位’"、"错位—由‘成人成才’变为‘成龙成凤’"、"变位—由‘公益补充’变为‘养人逐利’"、"缺位—由‘尽职守责’变为‘争利诿责’"而荒芜了"心"的养成,并进行哲理分析,得出教育之职责所在,在于唤起"慧心"、"爱心"、"耐心"、"常心"此四"心"。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自然美意识。他的自然美意识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经历和高韬的人生境界密不可分。这种独特性在他的诗文中具体表现为:以自然为载体表现自己的自然、自由之心,以自然为载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和合之境。其诗文字里行间流露出魏晋风度的余韵。  相似文献   

11.
划线     
据《初谭集》载:“玄宗尝赐酺三日,御五凤楼,观者喧溢,乐不得奏,金吾白梃如雨不能止。上患之,高力士奏河南丞严安之为理严,请使止之。安之至,以手板划地,曰:‘犯此者死。’于是三日指其划以相戒,无敢逾者。  相似文献   

12.
(一) “保守”、“倒退”、“复古”,这是在一些关于孟子的文章著述中常见到的扣在孟子头上的大帽子,其根据有两条:一是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二是孟子主张“法先王”。井田制其实也是先王之制,应当属于“法先王”的范畴,这样,根据便只有一条了。“法先王”,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一书,论及三代、先王的,就有三百五十多处。他说:“《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13.
在峨眉山伏虎寺大雄宝殿右侧的塔亭内,存放着四川省重点保护的文物“华严铜塔”。因其最初置于峨眉县城南五里处的圣积寺中,故曾长期被世人称作“圣积寺铜塔”。只是由于该寺废圮,铜塔在“大跃进”时又经历了运渝冶化未成、转至蓉市暂存和归置报国寺中的遭遇,人们遂依塔体铸有《华严经》文而将它改称“华严铜塔”。其现在存放的塔亭,是四川省文化局拔专款于1982年建成的。 有关华严铜塔铸造的诸多问题,历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先看1997年出版新编《峨眉山志·文物》中“圣积寺铜塔”条的记述:“此塔铸造年代存两说:(1)刘君泽著《峨眉伽蓝记·圣积寺》载:‘……存塔一合十七层,塔身铸佛四千七百尊及《华严经》全部(195048字)。元时永川万华轩者所施造也。’(2)《峨眉文史》第三集载:陈述舟撰《伏虎揽胜》一文云:‘塔座有铭文: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秋,永川信士万华轩施制’。”这记述展示的是一事两说。  相似文献   

14.
庄子作为“最高地艺术精神”的代表,最本质地体现,就是在《庄子》中,他将人生艺术化了。而所谓将人生艺术化,即表现为以“忘”,尤其是“坐忘”等一系列范畴进行心性的锤炼,从而达到由凡俗向至高的精神境界皈依,由此境到彼境,由具体的有限之境到无限丰盈的境界升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也表现出庄子心性锤炼的内涵及效果,如陆机、刘勰等对艺术创作心理过程的阐述;陶渊明、苏轼诗词作品中展现的从现实到艺术的超脱心境的转换;贺铸、晏几道词作的荡开一笔,求得更为开阔意境的创作方法等,他们都与庄子的心性锤炼殊途同归,是对庄子代表的艺术精神的验证,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质的美,须把它摆在恰当的距离外去看",太远或太近都不能看清楚。不管创作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艺术家都要巧妙的利用自己的艺术创作的陌生化,创造心道统一的不隔之境,使作品直抵审美者的思想和各种感应的极限,从而使大众获得强烈的审美共鸣。  相似文献   

16.
陕北三战三捷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战例,是在毛泽东亲自指导和指挥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重温陕北三战三捷的战例,体悟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对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仍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一、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当时我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多人,在十倍于我之强敌进攻面前,我  相似文献   

17.
正晨起读书,有一句话"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读来颇有意趣,品来很有禅意,思来蕴含哲理,让我心潮起伏,感慨良多。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是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  相似文献   

18.
文史上有“江郎才尽”之说,江郎即指南北朝时的江淹。此说首见于钟嵘《诗品》,《诗品》云:“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之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从江淹现存文集来看,自齐武帝时起到淹暮年,江淹的确少有佳作,这也印证了其“才尽”之说。那么江淹何以才尽呢?笔者认为“江郎才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文学思潮的影响从当时的诗歌思潮来看,江淹对永明时期形成的、被沈约等人推崇的“永明体”是有看法的。他不满过分讲…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错了,后边的扣子就会跟着错。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的案例,警醒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把好人生的‘方向盘’。"近日,警示片《底线失守的代价》引发襄阳市襄州区青年干部的深刻反思。自2021年9月以来,湖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清廉湖北建设为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