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是一种社会模式,具体讲就是一种"关系"模式,任何"关系"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和自然"三者基础上的,因此,确定当下所说的"小康"的含义,注定要对上述三者间的关系做一番解释.  相似文献   

2.
任何与游戏命题相关的研究都无法绕过赫伊津哈的“游戏论”,游戏论代表着文化批评的一种范式,作为对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该命题影响了无数学者,也是赫伊津哈的文化观念的集中代表.赫伊津哈的另一个命题是贯穿学术生涯的“历史图像”,这一命题召唤出了历史研究中以图像为基本论证要素的“图像证史”方法和理论,在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背景下,赫伊津哈的历史图像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因此,在赫伊津哈的诸多理论中,“文化游戏论”和“历史图像观”两个命题尤其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对古语词的释义在我国的任何一种方言系统中,现今都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四川方言也不例外。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格林就认为“语言是我们的历史”。语言(词)不仅是人类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和建构手段之一。它不断介入和渗透到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接触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体现着社会(人)的思维、心理、历史和价值观念等等。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类词直观反映出人类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态表达上的差异,如“粑”、“瞄”等。这类词好比化石一般,体现出创造和使用词语的那个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一反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在认知框架下从文化视角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作为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与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文化人类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它研究的文化包括远古的文化及现代的文化,也包括“原始人”的文化与“文明人”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及他人的文化。它探索人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等各种问题,如文化是怎样进化的?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史前文化是怎样的?文化发展、变迁的形式有几种,其规律有哪些?文化何故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文化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的各种要素,如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礼俗文化、语言文字的起源与演进如何?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人类的社会和行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人类如何适应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和人格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文化采借有几种形式?文化变革的模式有几种,如何进行文化变革?文化整合和融合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如何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人类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变革社会,使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使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和美满。  相似文献   

7.
新词及其"别解"的文化心理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敏 《新东方》2006,(3):59-63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僵化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着的。尤其是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语言以其极其迅捷灵动的敏感性,如实书写记录着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20世纪的许多大哲学家都认为,语言解释的是人与存在的关系,人的存在同时是语言中的存在,所有对存在的深思和哲学思辨都要在语言中进行。的的确确,语言是社会的晴雨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世界观深埋在语言结构之中。要真正了解认识人类社会的渐进过程,需要我们对新词语的构成和使用情况予以特别关注和研…  相似文献   

8.
张金 《青年论坛》2014,(6):137-140
“Adj +N”复合结构是一种很常见但又很难解释的语言现象.产生困难的原因在于在这类复合结构中,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非常复杂且变幻无常,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探究其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排列次序等问题,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模式为理论框架,对“Adj +N”结构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认知参照点模式也适应于阐释“N+N”结构和所有格结构等其它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9.
郑宇 《求索》2011,(10):121-123
上个世纪,语言学以高度的理论性跃居西方人文科学之首,不仅提供关于人类符号学的说明模式,还是一切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后现代语境下,语言哲学实现了从“图像论”到“游戏说”的转向,承认语言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拥有不断更新变化的内在潜能。美国著名文论家斯潘诺斯指出,“图像论”的核心概念“命名”在西方语言认识论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内容实质就是将一种理想化的因果关系强加于偶然发生的“世俗存在”,通过戏剧性构造,实现时间的“空间化”;而“游戏说”则解构了以逻格斯为中心的“命名”法,使事物意义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包围中,面临被消解和延异的境遇。  相似文献   

10.
赵汀阳 《思想战线》2023,49(1):42-53
“主体性”概念在知识与实践领域的图景是解释一切事物并且为一切事物赋值。由于理性的行为都必然涉及他者,因此,所有的行为事实都具备主体间性。改造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将其升级为跨主体性,是理解跨文化想象的必要前提。跨主体性的可信基础来源于语言的共主体性,一种语言的重要词汇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就意味着一种文化发生了某种“文化再化”。“文化再化”触及了跨主体性的核心难题,只有通过增加普遍性的维度而非在不同的普遍性主张之间进行斗争,才能够共同创作一个莱布尼兹式的“足够丰富而兼容”的可能世界。在一种特定文化进行再化的过程中,最小的存活结构是语言和宗教,最小限度的坚实结构是语言、宗教和历史。中国数千年始终保持着跨文化的性质,其运行模式是基于天下方法论的“旋涡模式”。以方法而非信念为本源,中国的原生文化方能够接纳外生文化,并且“化”入其系统中。  相似文献   

11.
利奥塔语用学与精神分析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海峰 《求索》2007,(1):190-191
利奥塔作为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大量吸收的后现代理论家,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欲望的政治学。他试图以语言实用学(简称语用学)的观念和方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并深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叙事”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产主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局限,进而提出后现代话语是一种多元异质的话语“语用学”。利奥塔的“欲望文本策略”是相对于受语法规则支配的“理性文本策略”而提出来的,它所表现的是以被压抑的文本叙述冲破规约性文本叙述。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表达某种“关系”的概念,并在理论适用上包罗万象。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外延与整个人类社会及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进相联系。“和谐”是人们对各种关系的一种认知、判断和评价,因而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变化的。实现和谐是一个过程,如从不和谐到和谐,从原有的和谐上升到新的和谐;同时,认知与判断是否和谐,还受到人们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与牵制,因而评价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语中。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一  相似文献   

14.
论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有赖于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首先取决于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是一个含义颇多的概念 ,概括而言 ,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 ,广义的“文化” ,从社会与自然区分的角度定义文化 ,认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文化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第二 ,常义的“文化” ,主要指思想、道德、科学、哲学、宗教、风俗等社会意识 ,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弗洛姆的这一思想建立在对马克思进行人道主义解释的基础上,他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支配人的现实,反对对社会主义进行资本主义的解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目标,即实现人际关系、生产和消费等的人道化。弗洛姆认为人类惟一的抉择就是建立人道主义的公有社会制,“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健全的社会,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全面展示的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统一,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又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流行语:源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套最重要的符号体系。它既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明的最好载体。它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也必然地使语言产生相应的演进和流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特定历史时期,这种演进与流变会表现得尤为显著和突出。当前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即青少年流行语的盛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每个人对青少年流行语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已经出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昨天流行的是“潇洒走一回”、“我想有个家”,今天流行的则是“爱你  相似文献   

18.
小康辞典     
《传承》2003,(1)
小康小康,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  相似文献   

19.
口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认知模式在人与外界接触中构建,基于人类经验之上。因此,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独特的理想认知模式。口译是当今世界不同语言民族间的交流方式,译语正是通过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和对比后产生的。本文就英汉口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进行探讨,并提出英汉口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原则,对英汉口译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刊1982年第6期《浅谈社会主义条件下革命的含义和形式》(以下简称“浅谈”)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就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革命”的解释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革命的含义的见解,感到有商榷的必要。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革命”,不只是“专指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浅谈”在解释“社会革命”的含义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革命的特定内容是“专指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这就未免绝对了。其实,社会革命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着多种的用法。一是用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二是用于特指社会主义革命;三是用于泛指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一切重大的变革。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