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三维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人对物质成果的支配和共享为本;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制度安排对人的个性的激活和对人的能力的开发为本;从人与人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2.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究竟应从哪里入手还充满争议。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生成于人的生产实践,生命的生产比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完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比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紧迫性,但针对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这一不争的事实,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永直 《人民论坛》2012,(20):72-73
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等导致了人类的资源环境危机,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行性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索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期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相似文献   

4.
宋成一 《理论月刊》2001,1(1):18-20
人以现实的、感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以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为基础,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中实现,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目的和核心,统摄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的“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季羡林在《做人与处事》这篇短文里写道: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侠 《前沿》2008,(11):150-152
生态危机的实质就在于人和人关系的危机。生态文明应该反映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应该把调节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维度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加强制度建设,这是根本保证,也是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面临和处理各种关系。如家乡里的同乡关系、学校里的同学关系、单位里的同事关系、行业里的同行关系、政党里的同志关系、国家里的同胞关系等等。而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经常、最密切、最基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徐红 《求索》2014,(8):147-151
北宋南郊祭天是重要的典礼活动,与之相关的诏令不仅体现了人神关系的一般意义,即上天降福于人间,人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报谢于天,并祈求上天更多的福佑,而且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及对现实政治利益和权力的诉求。同时,祭天仪式的庄严、神位祭器的有序排列、诏令语词的工整使人神关系原则渗透到人人关系中,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确立起牢不可破的价值依据,从而使以君主为中心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自然择人的结果,有人择自然过程生发出来;而人择自然的结果,又有新的自然择人过程生发出来.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应当重新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文奇 《春秋》2011,(3):8-1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山东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刘冠三等人生在高密、长在高密、心系高密,努力推动高密独立,高密的革命运动便具有不同凡响的"样本"意义,更加值得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而且从人与人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并举的生态哲学立场.这种双重并举的生态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历史中的双重实现、双重和谐的关系,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物质变换关系走向合理化.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特质,就在于从人的社会经济生态入手,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社会生态问题,而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生态问题.正是这方面决定了马克思生态哲学对于今天的生态危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而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最一般的基础和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为这一关系决定 ,任何时代人们的伦理价值取向都是多元的 ,善恶始终并存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 ,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是一元的 ,存在着一般的道德原则 ,而且这个原则一定是善而不是恶的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与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不一样 ,因此 ,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差异 ,也因此道德建设是必要的 ,并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杨晓梅  谢开明 《传承》2010,(3):158-159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无法逃避又必须较好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最重视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求助于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华夏先哲智慧,无疑是明智之举。"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儒道两家在此问题的处理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73-178
许多学者在探讨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这个民族群体与中国古代的越人有关系,还有人认为与越人和濮人都有关系。我的看法是,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并不是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只是与越人和濮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南岛语民族或广义的马来人这个群体中,体质特征较为古老的“原始马来人”形成较早,他们与濮人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而有着较高文化的、体质特征与壮侗语言诸民族相似的“续至马来人”则与古代越人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说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  相似文献   

15.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无法逃避又必须较好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最重视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求助于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华夏先哲智慧,无疑是明智之举."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儒道两家在此问题的处理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高密市委、市政府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政企关系,对促进县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突出服务职能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高密  相似文献   

17.
李文奇 《春秋》2013,(2):59
高密剪纸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历史起源关于高密剪纸,有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不幸早逝,汉武帝悲痛欲绝,日夜思念。有人报告说齐地高密有个叫少翁的人,好讲神仙方术,自称能将李夫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是每个人一生面临的重大课题。就一个干部来讲,每天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在机关,与领导、同事、工作对象相处。正确处理好工作关系,对于每位干部的健康成长、每个单位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包括工作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因此,正确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关键是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丽萍 《前沿》2005,(9):212-214
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及其关系密切的人。但是并未规定这些主体到底是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以及"离职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的界限。从立法规定入手,通过若干部门法学辨析"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近亲属"的涵义,进而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