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涉警舆情反转是在涉及公安机关或人民警察的场合,多数人的意见总体上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偏转。它既不完全是网络涉警舆情反转,也不等同于涉警舆论反转。与一般的涉警舆情相比,其特点为(多次)反转;与一般的舆情反转相比,其特点为正负交替,余波不断。涉警舆情反转态势和走向是公众、警方和媒体三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三方所处的传播格局也因为新媒体的参与具有多元性和多变性。对涉警舆情反转的治理须把握事件触发点、舆情高潮点、舆情反转点以及涉警舆情发展轨迹:在事件触发点做到规范执法;在舆情高潮点做到顺势引导;在舆情反转点做到及时发布;实时追踪发展轨迹,有效引导舆情走势;注重公众沟通交流,实现媒体互动合作。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了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工作的政务需求;剖析了互联网舆情及其演变机理;在借鉴国外互联网舆情管理经验并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中国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的对策建议;构建了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基础模型,并引入互联网舆情经典案例对基础模型功能进行了测试应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指出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并建议政府从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构建强力保障机制、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3个方面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是对临战指挥者在新时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一个新考验。本文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网络舆情临战引导案例,分析了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及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网络舆情临战处置的基本原则,以期对警察临战指辉者的正确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实施公安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剑雄 《公安研究》2008,(10):75-78
新形势下实施公安网络舆情引导是深化公安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应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需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部门联动,建立权威的组织体系;要贴近实战,建立快速灵敏的工作机制;要平战结合,强化对网络舆情的阵地控制;要采取疏导结合、虚实转换和分别对待的方法,维护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涉警舆情的特点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的平民化、便捷性及互动性使得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表达自我的渠道,而警察作为公权力的象征,极易成为自媒体舆论的聚焦对象。涉警舆情数量多,负面信息居多,且传播迅速、影响力大。自媒体时代涉警舆情的这些特点给警方的执法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警方要迅速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一方面提高警察队伍的自身素质,规范执法行为,从源头上消除负面舆论;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媒介素养,利用自媒体的传播规律,积极把握涉警舆论的话语权,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新闻对警务工作、警察队伍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涉检网络舆情具有弱权威性与强参与性、突发性与紧迫性、监督性与批判性以及"理性缺乏"与"群体极化"倾向等特点。网络时代要求检察机关高度重视舆情引导,其本质在于通过检务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目的在于提升检察机关的美誉度与执法公信力。科学的舆情引导需要把握介入时间、介入姿态、介入方式、介入途径等四项基本原则,同时灵活运用"依法解决实体问题"、"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多种传播、宣传技巧。  相似文献   

8.
基层干部身处舆情汹涌的网络时代,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驾驭能力,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对此,基层干部应学网懂网用网,秉持疏胜于堵的基本原则,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舆情;学会科学研判,主动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走向;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9.
试论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毅 《理论月刊》2005,11(6):91-9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决定》。执政的根基在民心,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通过对舆情的搜集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实践,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舆情这一古老词汇进行了辞源学以及现时代背景下的概念和意义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政》2014,(12):7-7
<正>2014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中国民政》统计,涉及民政的网络舆情总共125657条。排名前三位的民政业务分别为:救灾减灾、福利慈善、社会救助,占到了舆情总量的58.8%。统计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民政业务所受的社会关注度。  相似文献   

11.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松 《电子政务》2011,(6):76-79
归纳分析了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定位不当,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网络舆情研判缺乏标准体系;针对性地从治理思路、实施手段、研判标准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构建标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和研判标准,从而为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厌平  邵梦洁 《求索》2013,(11):250-252
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是各界关注的公共治理议题。本文对近10年来发表在CSSCI上的170篇网络舆情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近年来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关注度增强趋势明显,拥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队伍,形成了若干研究团队;但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网络舆情技术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应对研究的整合不够。此外,还应加强范式学习、引鉴和创新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兴社交媒体的出现,反华势力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现象经常发生。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途径有:"培养异见分子",利用自媒体渗透;利用流媒体渗透;利用手机APP应用传播负面信息;开发破解防火墙软件,诱使国内网民接受相关信息。反华势力进行网络舆情渗透的主要形式有:借个别群体性事件和部分腐败案件进行反华炒作;借突发事件造谣生事,破坏稳定;歪曲事实真相,攻击国家领导人;在言论上"形左实右",居心不良;在意识形态上借"公民社会"的理念攻击中国"民主""人权"。必须严格管控反华势力的公众账号,注重重大舆情和敏感舆情的信息公开工作,针锋相对地揭露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真相,构建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李兰玉 《人民论坛》2013,(17):42-43
当前网络伪舆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网络的隐匿性及社会管理部门的缺位;网民的自律性差及社会新矛盾的出现。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加强网民自律,实行网络实名制;形成联动机制,及时规范网络伪舆情;用足用好法律武器;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等途径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已有研究及其成果: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及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实现方法及策略等;分析了既有研究的不足:缺乏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和就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展望了今后研究走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系统地从引导意识、事前引导、引导工作管理、引导保障等方面发现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监狱执法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的特征。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对监狱执法舆情进行深度透视与梳理,牢牢掌握舆情动向和演变规律,并尝试研究其发生机理,对于指导监狱执法规范化建设,更好回应人们诉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莹 《前沿》2007,(5):141-143
舆情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简言之,狭义舆情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舆情则包括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从狭义舆情的视角看,信访工作机制的环节主要包括提供舆情表达渠道、舆情汇集与分析、舆情上达及舆情疏导。从广义舆情的视角看信访工作机制,还包括从体察民情、珍惜民力、集中民智三个方面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从管理视角看,军网舆情具有突出的受控性、丰富的正能量和潜在的风险性等基本特征.可从价值建设、素养建设、环境建设、问政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基于舆情建设的军网舆情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璇 《前沿》2012,(12):11-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为人们讨论社会热点事件提供了一个广大平台。通过网络的传播效益,不仅可以让政府了解民声,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达到网络舆情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由于网络群体众多,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偏激性和狭隘性,使得某些群体借题发挥,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舆情现状需要进行理性的、正确的分析,并做到网络舆情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