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做好群众工作是推进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民政工作的本质决定了民政部门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民政部门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才能真正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才能使民政事业永葆发展生机和活力。民政事业发展的根基在基层一线,只有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位,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广大民政干部只有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主动权,深入群众中间,以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2.
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各级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疫情叠加春节,如何答好"民生考卷",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既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也是对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的一次检验,更是对初心使命的回答。各级民政部门在保障基本民生上,要切实做到措施有强度、执行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真正把关爱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相似文献   

3.
<正>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是民政部2017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从3月份开始,我作为蹲点调研组成员之一在四川蹲点调研。一年下来,在基层陆陆续续的时间将近一个月,通过在蹲点地"解剖麻雀",与省厅干部、乡镇(街道)社区干部、困难群众走访座谈,我深深感受到基层工作者和民政服务对象的酸甜冷暖,竭力寻找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突破口。第一,疏通"最后一公里"要靠基层。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加强基层工作夯  相似文献   

4.
推进县域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是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打通党和政府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当前,民政事业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县域民政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县域民政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县域民政服务水平。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就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县域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民政部部署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和其他重点任务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一、守土有责防控疫情。把疫情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实行省市县民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市、包县、包乡镇,市县民政干部包服务机构,县乡民政干部包城乡社区,社区干部包困难群众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民政部疫情防控指南要求,筑牢民政系统防线,实现了全省民政服务机构"零疫情"。上浮临时救助标准,简化审批程序,1-6月全省发放临时救助金1.08亿元、价格临时补贴4.99亿元。全省316家慈善组织募集款物30.02亿  相似文献   

6.
王淼 《群众》2022,(10):61-62
无论是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一老一小”关心关爱,还是基层社区治理、区划地名管理,或是婚姻登记、殡葬服务,民政工作的这些职能职责都与群众生活密不可分,“有困难找民政”已经成为很多群众的共识。作为民政部门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在对群众诉求的一次次接听接待、一件件办理落实中,我逐渐加深了对基层民政人于服务中收获圆满和幸福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7.
做好群众工作是推进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民政工作的本质决定r民政部门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民政部门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才能真正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才能使民政事业永葆发展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正>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强基层、抓基础的具体措施。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旗委、政府成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各苏木乡镇全部设立民政办公室,嘎查村居委会、城镇社区设立民政工作站。二是充实工作队伍。苏木乡镇民政办公室按照"2+N"模式,在原有2名民政专职人员的基础上,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增配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民政部基层民政蹲点调研11工作组的一员,在廖鸿副局长的带领下,前后3次赴辽宁省本溪县开展蹲点调研工作。期间,严格落实部党组相关工作部署,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更进一步认知基层民政业务,更深一层感受困难群众疾苦。召开过工作座谈,听取面上汇报;调研过实体机构,考察点上运行;走访过困难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基层工作,有亮点,也有  相似文献   

10.
<正>民政工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量基础性工作。河北省曲阳县实施"五项举措",全面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一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县级层面,成立县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全县民政民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乡镇、  相似文献   

11.
雯慧  姚方 《中国民政》2021,(3):56-57
2020年,河南民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民政担当、展现民政作为。河南省民政厅先后荣获"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优秀省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省份",连续3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被评为"好"的等次,900多万民政服务对象有了更坚实的保障,民政事业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正曲阳县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好民政部党组提出的"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困难群众特别是民政服务对象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曲阳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两年来,黄树贤部长先后两次深入到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政》2013,(3):48-48
吉林省民情杂志社杨明龙认为,当前,作为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民政干部,更应该积极改进工作作风,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来展现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一要切实增进为民情感.民政服务对象多是最困难、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在最可爱的人中,有烈军属、伤残军人、退伍红军老战士、复员退伍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国家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最困难的人中,有贫困户、孤、老、病、残等,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关爱,也最缺少关爱.特殊的对象、特殊的性质决定了民政干部不仅要具有人类一般的爱,更要有一种大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6月和7月,结合"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笔者到分片联系的黄冈市所辖县(市、区)就民政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调研,先后走访20余个乡镇、40余个村、近200户民政服务对象,对各地实施兜底保障的情况及服务对象的期望有了大致了解。一、黄冈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黄冈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做强"亲情服务、满意民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4月上旬,辽宁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政系统"走进困难家庭倾情解忧暖心"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副省长陈绿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专项行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倾情为民政部门排忧解难,倾情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要加强民政队伍力量,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基层干部积极性。要确保应保尽保,尽责、尽心、尽力、尽情,确保每个困难群众,每个困难家庭都在帮助和救助当中。要转变工作作风,各级民政干部全员参与,走进困难家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16.
正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有效落实,社会救助的精准性不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民政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今年4月起,辽宁省民政系统开展了"走进困难家庭倾情解忧暖心"专项行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有效推动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民政民生是保障困难群众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特困群体的生命线。多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点点滴滴,精准做好救助帮扶工作,竭力保民生、强力兜底线、全力救急难。特别是2017年以来,合肥市民政局巧用"加减乘除"认真算好每笔"民生账",创造性地推进全市民政民生工作,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善于做"加法",增强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从事基层民政工作多年的乡镇民政干部,整天与困难群众打交道,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由此认为,对目前社会救助政策覆盖不到位的"支出型贫困家庭"非常有必要进行救助政策的探讨。"支出型贫困家庭"不是完全的"贫困家庭",主要是指因重大疾病致贫的家庭。具体来讲,家庭收入在当地贫困线以上,家庭成员  相似文献   

19.
欢迎订阅     
正《中国民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民政部机关刊《中国民政》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秉承"为民政工作服务,为民政工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是民政宣传的主阵地是民政政策理论成果发布的主平台是民政工作经验交流的主渠道是民政干部增强才干、提高能力的手边书  相似文献   

20.
姜力 《中国民政》2010,(12):1-1
<正>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是民政工作的基石,是民政部门为社会、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阵地。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减灾救灾体系、城乡社区、优抚医院、社会福利院、革命烈士陵园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是壮大民政工作实力、增强民政事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民政对象和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