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以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赵汤论争”为切入点,探讨了汤亭亭、赵健秀等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动机;主要讨论了汤亭亭以女性主义角度塑造的“花木兰”,重塑了华裔新女性形象,以英雄主义手法塑造的先辈群像,颠覆了华裔男性概念化形象,最后超越性别与种族边界,成功地构建了既有别于主流社会又能与主流社会平等共处的华裔属性,达到了消除性别与种族对立,寻找到了在多元文化的美国主流社会中属于华裔美国人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2.
<正>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爱梅在其题为《福乐会》的著作中,曾就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同样是小皇帝,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爹妈的。中国父母在表示自己对孩子爱意时,往往不在乎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不安,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不断地塞给孩子春卷、八宝饭……”。对子女来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  相似文献   

3.
韩国从1910年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直至1945年光复,知识分子不断纠葛于传统与开化、殖民统治与民族主义、个人和社会共同体等矛盾中.在历史和时代的制约下,他们逐渐与社会产生了疏离和隔阂,成为了失去身份或者身份不明的“他者”.本文以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为时代背景,分析李孝石、俞镇午、蔡万植、李无影等韩国同伴者作家的小说,通过解构文本中的他者形象,揭示同伴者作家在殖民与被殖民、帝国主义扩张与社会主义意识觉醒下的困惑与迷惘,探究作家对“他者”立场和看法,探究“他者”和“自我”、“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孙刚 《理论月刊》2010,(10):137-140
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哈金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而且获得美国文学界的一系列重要奖项。1999年哈金凭借其《等待》获得美国第50届非小说类的全国图书奖,2000年再次获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这部小说获得了国际文学界的充分肯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唯一引进发行的哈金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哈金塑造了孔林这一男性主人公形象,文章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多层次探析哈金对男性主人公形象的"他者"建构。  相似文献   

5.
胡雅玲  夏弦 《求索》2014,(9):134-137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著名戏剧《蝴蝶君》主要探讨了在东西方文化视域和同性恋亚文化形态下男女主人公力图建构主体身份的历程,男主人公伽里玛作为一个在西方社会里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屡次受挫的弱者,企图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东方亚文化中重建自己丢失的主体身份;而女主人公宋丽玲作为以异性恋为合法婚恋礼俗社会形态下的一名同性恋者,为了逃避被否定和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力图通过计谋挑战“他者”语境和身份来实现自己身份的认同.这两种以“他者”为主要观照语境的身份建构策略注定会导致身份更加迷失甚至会使人性扭曲,因而招致不可避免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想在有生之年为中国画走向世界尽一份力量。”六十多岁的美籍华裔画家郭大维先生为此而努力。他创作的画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他笔下的《脸谱》,既采用  相似文献   

7.
徐恒足 《传承》2008,(23):23-23
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  相似文献   

8.
宋可玉 《新东方》2009,(6):10-13
“他者”的显现和如何面对“他者”的显现的问题,日益成为当代哲学家及非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的哲学家们震惊于战争对人的无名化和人在无名中的沉沦,展开了对自我、他者、生存、责任、死亡等一系列范畴的追问和探讨,萨特、勒维纳斯、布伯、赫舍尔等从自己的切身领会出发直面了这一系列的关于“我”与“他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这一点历来为学界所忽略,许多论者喜欢从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入手对其进行品评,甚至认为海明威是一位不尊重女性的作家,这实际上是对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的误解。从具体作品入手,分析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对作家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科技     
《小康》2010,(1):126-126
一起迁徙外太空 利用传统的液体火箭,从地球到火星需250天。如今,美籍华裔宇航员兼物理学家张福林,正带领萁团队潜心研究一种新型火箭——“全功率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如果一切顺利,几年后,用它飞到火星只需39天。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让一些国人特别是媒体异常亢奋,因为他不仅是华裔,而且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这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想不认都不行了。哈,咱们又攀了一门"洋亲戚"!  相似文献   

12.
杨敏 《求索》2013,(11):156-15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是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群体,对祖先文化一方面表现出深深的眷恋,想通过创作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但另一方面,为了融入主流话语,建构自己的身份,又不免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疏离。在她们的作品中,中国文化/母亲被视为"他者",而被扭曲。本文试图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间的女性形象,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同时,还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从沙漠来访的艺术家周仪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厅里掌场四起,刚刚做完学术报告的老人站在讲台上激动得哽咽无语.这就是美籍华裔艺术家兼建筑师周仪先先生结束他的系列讲座中最后一讲时的场景.四十年啊!四十年来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刘墉一次被迎接到他所捐建的一所希望小学“看看”,“看”毕,他又失望又后悔,说再也不到自己捐助的学校去了……  相似文献   

16.
摘要:方法论上,民族志的难题之一,是自我无法从本体上变成他者,但若他者缺席,则会陷入自我唯主观论。它需尊重自我与他者差异,但不限于写差异,否则就只是猎奇。自我与他者皆不可缺,但若无互动,他者就是与自我无关的任意抽象,针对互动的自我反思更无从谈起。因此,不是他者、也非自我,唯因互动而情境性生发的、超出自我与他者的实践增量,才使得“做”民族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去年美国驻华大使洛德夫人、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包柏漪女士与美国著名演出组织家杜立图先生,共同筹措了一个旨在开展中美文化交流的基金会;同时,他们邀请了美国著名影剧表演艺术家查尔顿·赫斯顿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把美国当代名剧《哗变》搬上中国舞台。消息不胫而走。大洋彼岸赫斯顿的朋友不无关心地提醒他:「你一句汉语也不懂,怎么  相似文献   

18.
生态暴力的实质是自我将作为他者的自然绝对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导致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失衡。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要求我们对西方传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观点加以再反思与批判,实现从传统的“我-它”本体论模式向“我-你”本体论模式的转向,而且需要从政治实践层面综合各种力量开展对话与合作,彻底实现他者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孙易生早在今年2月就手提巨款去到成都市某郊县一所知名度颇高的中学联系子女入学事宜,他发誓要用金钱敲开这所中学的校门,原因很简单,自己从龙泉驿某大厂辞职回成都干个体后,女儿一直只能读“高价”书。万般无奈,依照多年的经验,还在距女儿小学毕业尚有四五个月的时候他就提前行动了。他说:“现在就这个样,要想女儿能  相似文献   

20.
“今天坐车时,看到‘鸟巢’了,”大卫兴奋地告诉记者,“听导游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在那里举行。”对于2008年的奥运会,大卫十分憧憬,希望那时妈妈能带他到中国来看奥运会。大卫是华裔法国人,7月16日,他来到北京,参加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以“学习汉语、领略中华文化、寻根问祖”为主题“二OO六年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活动。和其他参加寻根之旅的华裔孩子不同,12岁的大卫金发,棕眼,长着一副欧洲人的面孔,但是他自己知道身体里流淌着的,有一半是中国人的血液。大卫的母亲是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