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民工荒,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用工需大于求的一种表现,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随着全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内地一些省会城市也出现了这种现象。9月2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四川也现民工荒建筑工月薪5000》节目,对四川的“民工荒”作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2.
柴公 《廉政瞭望》2004,(12):25-25
“富豪榜”与“民工荒”都是今年经济中的热点。不过,一个刚出“笼”,热得发“烫”;一个延续至今,争议颇大却仍没有结论。  相似文献   

3.
透视“民工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我们对广东、福建、浙江三省进行了民工短缺调研,主要调研的城市为佛山、东莞、深圳、莆田、泉州和温州,走访了电子器材、鞋厂、玩具、塑料家具、纺织、服装等有代表意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并随机对工厂内正在工作的员工和劳动力市场内正在求职的农民工进行了访谈。一、各地缺工的基本情况(一)缺工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珠三角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从2004年二季度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这样的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每户拥有一套功能相对齐全、综合质量较高的住宅”,这意味着住房私有率将达到100%。笔者日前采访住宅产业商会时,该商会有关负责人说,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是人人有房住,而并非人人有房产,我国亟需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民工荒”这个去年年初才映入眼帘的新词,在经过一年多的广为传播之后,终于从最初的新奇到现在为大家渐渐接受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民工荒”也发生了变化,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以至内地原本是劳动力输入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民工荒”,技术类和普通劳动力都处于欠缺状态。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劳动力总供给相对不足导致民工荒。“民工荒”之所以成为“民工荒”,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合力而成。经济发展越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多。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构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国家…  相似文献   

6.
政府如何面对“民工潮”与“民工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春节刚过就有媒体声称,全国进入"抢聘"农民工的时代,北京和天津等23个城市将在春节后大规模招聘民工,港资厂林立的珠三角正面对更严峻的"民工荒".3月份,仅深圳市便需"急聘"工人四十万,广州亦出现逾十万的职位空缺.但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教授却认为,从人口结构和劳动力数量上看,中国的现实人口应该不存在"民工荒","民工潮"仍将持续20年以上.面对这两方面的消息,不禁引起人们的疑问,我国目前面临的到底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面对"民工潮"与"民工荒",政府该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7.
2010年春节过后.全国许多地方频频遭遇“民工荒”寒流袭击。当人们对“民工荒”现象进行种种原因解读时.发现湖北的“信义兄弟”却从不为此发愁,有的农民工兄弟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如一日地追随着他们。“信义兄弟”所处的建筑行业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大、高产出、强劳动力的行业,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的薪酬低、增长缓慢,且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整个社会的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其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农民工社会劳动产品分配主体地位模糊和缺位,是造成"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正确认识农民工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确立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利益分配主体地位,给予农民工应有的薪酬;同时,应该从宏观政策上积极引导和不断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改变劳动者报酬份额与经济发展水平逆向运动的不合理状态,建立工资水平与GDP水平同步增长机制,用制度、政策规范农民工工资,真正解决和消除"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2004年初出现“民工荒”开始,福州“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而且与以往的“民工荒”相比,福州企业的“民工荒”现象有了新的变化,关注这些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探讨应对措施对于破解企业缺工难题,促进福州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乐云 《学习月刊》2010,(7):24-25
一些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上的倾向性与夸大性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譬如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民工荒”问题.本来只是结构性与季节性问题.由于一部分媒体的大肆渲染炒作.正呈现出被逐步夸大的趋势.且正在误导着地方政府决策者与求职的农民工.其危害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1.
高帆 《学习月刊》2010,(7):26-27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后危机时期”的艰难复苏阶段.而中国经济在企稳回升之后亦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许多制造业企业正陷入用工短缺困局.普丁和技工的同时短缺已成为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始终是整体经济中最具活力和辐射力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有一个错觉,以为全国既然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就可以在很低的价格水平上“无限供给”。“民工荒”的现象告诉我们,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虽然还是供略大于求,但已经很难再言“无限供给”。而供给不再“无限”,劳动力对低薪的承受也就不会“无限”,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已经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道义诉求,同时也是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据报道,最近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去年冬春之际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求职无门的场景犹在心头,短短数月,出人意料的"民工荒"又引发另一场紧张。  相似文献   

14.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1000万,劳务输出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去年,全省农村劳务收入240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已有30%左右来自外出务工收入。但是,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对我省劳务经济形成了新的挑战。挑战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我省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据有关部门对安徽省31个县(区)31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浙江、江苏、上海是我省外  相似文献   

15.
吕军书 《学习论坛》2003,(12):41-42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新乡市的实践表明 ,劳务输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以来,殊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即所谓的"民工荒".尤其以珠江三角地区形式严峻.并有向内地延伸的趋势.20多年来,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呢?本文对"民工荒"的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抓住"民工荒"是政府政策和企业管理体制合力所致,结合其出现的原因.分析"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春节过后,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内陆西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民工荒”。一时间,生产企业告急,餐饮服务业告急,好多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了招聘单位多于求职人员的尴尬情形。很多人纳闷:长期都是用工单位挑三拣四的劳务市场,咋个说变就变了呢?  相似文献   

18.
“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 规 模 的农 村富 余 劳动 力 进城 就 业 曾 经 形 成 蔚 为 壮 观 的 “民 工 潮 ”,当 城里 人 逐 渐 习 惯 和 满 街 找 工 作 的 农 民 工 相处 、觉 得 自 己 的 生 活 离 不 开 他 们 时 ,2003年 ,一 个 异 样 的 声 音 从 福 建 传 来 :缺 工 ,这 个 声 音 快 速 放 大 ,呼 声 立 即 蔓 延 ,地 域成倍 扩 展 ,2004年 初 , 东南 沿 海 地 区 、劳务 输 出 大 省 和 农 业 大 省 不 断 传 来 招 工 难的 消 息 ,不 仅 缺 技 工 ,连 普 通 工 也 缺 ,媒体称 为“民工 潮 ”演变 成 “民 工荒 ”。 一、现状描述 国 家 劳 动 …  相似文献   

19.
自2004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即所谓的"民工荒"。尤其以珠江三角地区形式严峻,并有向内地延伸的趋势。20多年来,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呢?本文对"民工荒"的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抓住"民工荒"是政府政策和企业管理体制合力所致,结合其出现的原因,分析"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昌来 《当代贵州》2004,(16):39-40
现实劳务输出之"新",在于它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关系调整、社会流动性加强、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农民个人增收,而且在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这就需要采取更加明确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