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使用是促进政府绩效评估功能发挥及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中仍存在结果使用虚化、结果使用范围局限性、结果使用缺乏科学性、结果使用强度不够合理等问题。以结果使用促进政府绩效评估发展应从结果使用的范围、方式、强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数字图书馆著作权公众使用的法律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现有国际与国内著作权限制的相关立法分析,从而揭示与论证了著作权限制中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和强制许可使用的立法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旨在使得公众无法律障碍而合法地相对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同时达到优化与平衡著作权人与使用其作品的公众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对于使用盗窃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问题,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使用盗窃与普通盗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国现行刑法典只有普通盗窃罪的规定,没有使用盗窃罪的规定,在刑法中增设使用盗窃罪,才能较好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使用盗窃行为的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警棍作为警察执行任务或自卫时所使用的专用警械装备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比较大陆警队与香港警队在警棍的佩带规范性、使用技巧、使用目的等方面的异同认识,不向的警棍使用理念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警棍的效果,从而启迪我们的警务战术训练理念,以便更好地为警务实战训练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多功能警用腰带,既能作为平常腰带使用,又能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紧急情况下临时代替手铐、警绳、脚镣等约束性械具使用.  相似文献   

6.
教师话语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目标语优先及母语使用适时、适量的原则,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是语言素材的处理、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和学生的交流,都应该尽量地使用目标语。但是利用母语解释某些专业术语、讲解某些复杂的语法知识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商标合理使用,是为了说明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事实,便于消费者辨认,而对他人商标信息依法不经许可的使用;包括第一含义合理使用与第二含义合理使用两种形式,并有各自的构成要件。从行为的性质上看,商标合理使用抗辩是否成立,应以使用行为本身的性质,即使用行为本身是否合理为依据;从制度的设置上看,商标合理使用不是对商标权归属的重新分配,而是对商标权行使的限制。因此,"混淆的可能性"作为一般商标侵权的判定标准,不适用于针对商标侵权指控进行抗辩的商标合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洛阳市渡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结构,受众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还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首例数字化图书馆侵权案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例数字化图书馆侵权案的发生具有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 ,数字图书馆确实很难在合理使用和许可使用中找到根据 ,但是国际图联关于数字环境下版权问题的主要观点 ,对我们发展数字图书馆或许有所启迪。中国数字图书馆应该是公益性的图书馆 ,法律应该给予数字图书馆在网络信息传播中较为宽松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等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0.
11.
误收假币后故意使用的行为侵犯了货币的法定地位、货币的公共信用,并可能侵犯公私财产权,因而具有刑事可罚性,应当以使用假币罪定罪处刑。在犯罪认定时,客观要件之中的"使用"行为不应以置于流通为必要;只要能够根据基础事实予以合理推定其主观上为"明知",就足以认定其符合本罪的主观要件。由于该行为的期待可能性较小,因此处刑时应结合我国针对误收假币后故意使用行为的立法变动情况,对于数额较大的情形原则上只判处罚金刑,而是否侵犯公私财产权这一随机客体也具有影响量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大大提高,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喜欢追逐新潮,是互联网新平台、新应用的积极使用者.微信、微博作为近几年最火的应用,受到未成年人的大力追捧.本文以《2014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中关于未成年人微信、微博使用的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群体运用微信、微博的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微博的使用率比微信使用率低,其取代微博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新宠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网页快照是否侵权是近年来国内外面临的著作权法新问题,2008年12月,泛亚诉百度一审判决认定网页快照的形式之一歌词快照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本文通过评析美国近几年与网页快照有关的典型判例,介绍了“转化性使用”理论及其在网络著作权环境中的应用,分析了泛亚诉百度一审判决的相关内容,认为网页快照大多具有较高的转化性使用价值,有利于社会公益,应当认为其属于合理使用范畴,而美国著作权界关于“转化性使用”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绩效审计信息使用是关乎政府绩效审计落实、政府绩效改进和社会效益提高的重要议题,但学术界对于这一研究议题的思考尚不充分。本文主要探寻绩效审计实践中普遍存在绩效审计信息利用率不足的原委,从制度压力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建构在制度压力下被审计单位选择性使用绩效审计信息的倾向分析框架,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绩效审计信息使用存在合法性、装饰性、合规性、保守性和避险性倾向,并探讨其强制性压力、规范性压力和制度性认知压力成因和作用逻辑。本文为研究组织在制度压力下的行为特征和决策行为,解决以绩效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为特征的绩效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在实践上为绩效审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肖像权保护中的“合理使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民享有肖像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在我国制定的《民法通则》中有明文的规定。肖像权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每个公民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具体的说,是公民的一种人身权,进一步可以解释为是一种人格权。人格仅是一种与主体不可分开的专有权,它只属于权利人本人,其他任何人都无权代替本人行使这种权利。也就是说,其他任何人都无权控制或支配肖像权人的肖像。否则,即构成侵权。根据《中文大辞典》中有关肖像一词的解释,肖像被定义为“图像以肖其人者谓之肖像”。这里所说的“肖其人”,本人认为是包括了其人的姿态、容貌、表情等人…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我国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对商标权人的商标使用行为设置了合理使用等制度限制。高校校名商标既涉及高校主体的私权,也关乎广大消费者利益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校名商标的规范使用和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7.
经营者常在竞价排名中使用他人商业标识作关键词,包括显性使用和隐性使用。我国法院认为显性使用造成消费者初始混淆,侵犯商标权。然而,初始混淆理论值得商榷,因为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从未赋予商标绝对财产权,该理论亦不符合网络消费活动特征,同时限缩了竞争者正当商业活动的范围,也损害了消费者选择权。在隐性使用方面,我国法院对其合法性判断存在分歧,有法院认为隐性使用构成对商业标识权益的侵害,也有法院认为隐性使用不构成商标意义上的使用,还有法院认为其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笔者认为隐性使用既不构成商标使用,也不导致消费者混淆,未侵犯商标权。不应适用一般条款认定隐性使用构成不正当竞争:当法律规则已认定隐性使用不违法时,不存在适用一般条款的空间。即便适用一般条款,也应综合权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规范命题。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各机构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特别是武力行动的机构。在国际武力反恐的实践中,安理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了1368(2001)、1373(2001)和2249(2015)三个涉及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的决议。三个决议引起了"安理会是否授权国家使用武力打击恐怖组织"的争论。从实在法方法来看,三个决议中的用词并不符合安理会自我创设的授权使用武力的模式,但这依然拥有极为重要的法律意义。从超越实在法角度来看,安理会应当构建起三个层次的关于国际武力反恐的正当性体系,包括安理会领导使用武力、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与安理会同意(endorse)使用武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中的盗窃行为和使用行为以及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为研究对象加以分析.拟涉及以下诸内容:以我国刑法文本为基础,讨论刑法学界对《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的理解;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关于信用卡的立法解释为依据,斟酌其中“信用卡”的定义;使用遗留在自动柜员机内的信用卡的行为;明知是他人盗窃的信用卡并使用;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是否存在转化型犯罪.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中的盗窃行为和使用行为以及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为研究对象加以分析。拟涉及以下诸内容:以我国刑法文本为基础,讨论刑法学界对《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的理解;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关于信用卡的立法解释为依据,斟酌其中"信用卡"的定义;使用遗留在自动柜员机内的信用卡的行为;明知是他人盗窃的信用卡并使用;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是否存在转化型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