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东林 《党史博览》2001,(11):10-17
1968年4月12日,进入"文革"动乱第三年的上海,一夜之间,街头巷尾贴出了许多炮打张春桥的大标语.其中有几条的内容是:"狄克攻击鲁迅,罪该万死!"狄克就是张春桥,打倒张春桥!"这就是"文革"中著名的"四一二上海炮打张春桥事件".  相似文献   

2.
《党史纵览》2002,(2):47
众所周知,张春桥的妻子文静(原名李淑芳,又名李若文、李岩)在1943年秋曾被日本侵略军俘虏,做了可耻的叛徒.在日军投降前夕,走投无路的文静铤而走险,二次投奔了在边区的张春桥.  相似文献   

3.
舒云 《党史博览》2005,(3):54-55
张春桥的妻子文静 (李淑芳 ),1916年生,皮肤较黑,短发,戴浅黄色眼镜,女学生打扮。李淑芳在天津读书时加入共青团,抗战爆发后入党,1942年到晋察冀根据地党校学习,1943年被分配到北岳区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她常给《晋察冀日报》投稿,字很好,由此认识了张春桥。恋爱时,张春桥 26岁,李淑芳 27岁。 “ 文革”初,有人散布张春桥是叛徒。张春桥生气地说,我从来没有被捕,怎么会是叛徒?今后要是听到谁再讲这种话,我就不客气了。他把烟头往烟灰缸里使劲一按,一字一句地说,老实说,我只要小指头一点,你就要完蛋。张春桥如此之硬,但一说到妻子就嘴软了…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博采》2005,(7):44-47
制造"上海人民公社" 在张春桥、姚文元的支持下,王洪文夺了"两报"的权之后,实际上形成了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共同掌握上海市领导权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张春桥是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张春桥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他在上海的罪恶之一就是收罗和驱使反革命别动队—“游雪涛小组”。这个当时在上海鼎鼎大名、令人谈之色变的特务组织,  相似文献   

6.
周扬对来看望他的部下说: 我身上患有两个癌症   1965年 2月,江青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上海之行,目的有二:一是与张春桥一起插手修改京剧《林海雪原》(后改为《智取威虎山》)。江青想通过这出京剧来吹捧当时在东北工作的林彪,以便同林彪勾结起来,借这座“尊神”攫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目的,是物色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人选。对于《海》剧,江青在 1962年就提出要批判,但一直遭到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中宣部、文化部的冷落。她又私下先后在北京找了一两位同志去写,但也被拒绝。在上海,她通过上海市委副书记张春桥,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7.
正聂元梓:我和王大宾、蒯大富商量成立一个"北京公社"1967年1月,夺权风暴从上海开始,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在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支持下,先是成立了"上海人民公社",后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改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之后,在山西、黑龙江、贵州、山东等省,造反派和部分支持他们的"革命"干部联合起来,进行了夺权行动。在北京,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等造反派"领袖"当然也不甘落  相似文献   

8.
1976年10月6日,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在北京被拘捕。这四人中,王、张、姚三人均直接来自上海,江青也同上海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粉碎“四人帮”后的诸端大事之中,接管上海和解决上海的问题,自然处于极端重要而紧迫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9.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1):43-48
张春桥、姚文元得到了毛泽东的信任,本想可以一帆风顺了.谁料变数横出。就在张姚二人自鸣得意已经把上海这个“大桃子”摘到手中时。上海却出现了一股打倒张春桥的风潮,同时也把姚文元父亲姚蓬子叛变之事抖了出来。这个风潮一开始是由上海市的一个造反组织——“红革会”酝酿的。张春桥与“红革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夏明星 《党史纵横》2014,(10):44-46
正1972年12月,即林彪"九一三"事件1年3个月后,海军第四届五次党委扩大会议——海军"四五"会议正在进行时,在"四人帮"主角之一张春桥上窜下跳煽动下,大会之外另成立了一个40人的骨干小组,作为大会中的"小型会议",集中揭发、批判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说其在林彪问题上犯有严重错误,"上了贼船"。那时,"上贼船"是个时髦说法,是"林彪死党"、"林彪集团追随者"的代名词。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小型会议"开了30多次,几乎每天一会,无  相似文献   

11.
正粉碎"四人帮"后平反冤假错案,首先是从重新处理纯属反对"四人帮"案件开始的。1976年12月5日,中央下发了23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重新处理纯属反对"四人帮"案件的通知》。苏振华、倪志福、彭冲认为,在上海重新处理这些案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上海直接反对张春桥、王洪文、江青、姚文元的人很多,重新处理反对"四人帮"案件工作做好了,可进一步发动群众,深入揭批"四人帮"及其余党。  相似文献   

12.
“部队要稳定,要坚守岗位,不能让张春桥调一兵一卒。”1967年春,南京军区党委就“三支两军”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向党中央作过一次检查。张春桥看了检查后,指责“上纲上线不够”,企图把许世友和南京军区党委一棍子打死。周恩来听说后指出:“上纲太高了,往军队脸上抹黑,只能使阶级敌人高兴。”由于周恩来出面说话,张春桥才悻悻作罢。1967年初,身兼新成立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张春桥,向党中央提出,要求派陆军第27军进驻上海,支持夺权斗争。许世友坚决不同意,口述一份电报,发给毛泽东、林彪:“张春桥建议不妥……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党史博览》2013,(1):47-51
"四人帮"骨干张春桥的名字,我是在1958年9月看到《人民日报》发表其《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一文时知道的,从此对他的"左"倾思想留下了印象。"文化大革命"中,张春桥到中央文革后的表现,不仅政治上"左"得出奇,品行上更是阴险狡诈、飞扬跋扈。他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后,我与他的办公室虽然在同一座大楼里,但他很少到总政上班,没有接触机会。我对他阴险狡诈的品质,在其就任总政治部主任以前就深有感受。张春桥充任"钦差大臣",与姚文元在济南搞两面手法1967年2月3日,青岛市副市长王效禹在中央文革康生等人的授意和支持下,窜到济南夺了中共山东省委的权,成立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旋即,中央文革向济南军区发出  相似文献   

14.
霞飞 《党史文苑》2004,(5):40-45
发生在1967年1月的所谓上海"一月革命",曾被"四人帮"标榜为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立下的一个"大功".在"四人帮"得势时,他们在上海还专门搞过"一月革命"展览,颇有让"一月革命"流芳百世之意.而实际上,所谓的"一月革命"并非"四人帮"所说的"革命的里程碑",而是"四人帮"制造动乱的一座"耻辱碑".  相似文献   

15.
焕然 《党史纵横》2004,(10):22-26
历史往往在瞬间改写文革 初期的王洪文仅仅是上海一个不知名的工人 然而他却时刻窥视着突变的 ,政治风云 一手策划了安亭事件 并与张春桥达成了政 治上的默契 迅速 脱颖而出从此 他作为 工人领 袖 与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结成了 四人帮 从而 顺利进入到中央政治的最高层 。  相似文献   

16.
史海钩沉1959年4月2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八届七中全会。会议前夕,发生了一起惊动周恩来的“匿名信案件”。周恩来指令公安部长罗瑞卿10天之内破案1959年3月24日中午,一辆轿车驶抵位于上海茂名南路锦江饭店对面的法国俱乐部,从车里下来的是刚从北京抵沪的江青。江青这次是以毛泽东生活秘书的身份,先行赴沪为八届七中全会期间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作准备工作的。次日上午,江青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兼上海市市长柯庆施的政治秘书张春桥的陪同下,去锦江饭店检查了八届七中全会会场。下午,上海市…  相似文献   

17.
焕然 《党史纵横》2004,(5):16-20
陶铸在从1966年8月2日担任"中央文革"顾问到1967年1月被打倒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同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也因此受到这些人的迫害,最终含冤去世."汉家狱辱因何怨,宋室廷刑岳慨承." 历史是公正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史册上记下陶铸在"中央文革"中同江青等人做斗争的光彩一笔.  相似文献   

18.
霞飞 《党史天地》2008,(6):45-51
张春桥与姚文元原本不认识,但从反胡风起,二人走到了一起,经历了反右、“文革”前夕搞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到1967年1月上海夺权,之后,二人同到中央工作。在这个长过程中,二人经常在一起搞政治密谋,姚文元也紧跟张春桥。到1976年10月6日,二人在同一晚上先后被捕。这样看来,二人的关系,也算当代人与人政治关系的一个典型了。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上海是“四人帮”起家的地方.1967年“一月夺权”以来,张春桥一直担任上海市革委会主任.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四人帮”上海余党闻讯准备武装叛乱.当时,中央一方面将各省区市、各军区负责人召到北京来开会、打招呼,一方面密切关注着上海的动态.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党史文苑》2006,(9):46-49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三个主要人物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都是在上海起家的."文革"中的上海市委与革委会的主要成员,也有不少是和"四人帮"沆瀣一气的同党,马天水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这位被尊为"马老"的马天水,并非靠造反起家的政治暴发户,而是颇有一番革命历史的老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