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都是劳动者!这也许可以成为《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收到约20万件修改意见的但书。一部法律的制定得到社会如此普遍的关注.使得劳动和资本双方展开如此激烈的公开博奕,这在改革开放30年中十分罕见。有人说,《劳动合同法》是资本的灾难,是劳动的福音。其实,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劳动在增强国力的同时,为资本带来了超额利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资本让渡出一些超额利润与劳动者分享,应当成为化解社会不公,劳资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所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对劳资双方地位长期不平衡的矫正。也有人担心矫枉过正,担心“铁饭碗”死灰复燃,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但是,任何法律都没有十二分的完善,只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权衡。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际,本刊邀请立法官员、工会代表、学者和律师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法律进行解读,希望能将《劳动合同法》的全景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社会》2008,(11):10-12
西安市劳动签定率低、劳动监察力量薄弱 西安检查组于8月11日到15日在常委会副主任李晓东的带领下,进行了检查。先后分头听取了西安市政府、临潼区、户县、新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组织省、市、县三级部分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3.
备受瞩目的《劳动合同法》日前已正式出台,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被称为“我国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中的又一里程碑”的法律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变化,给劳动者维权提供了新武器。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29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劳动合同法》终于在历经四次审议后表决通过了.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是值得欢欣的事情.《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其开宗明义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更是为广大劳动者撑起了法律的“保护伞”.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现实是残酷的,用人单位不惜财力地期望规避法律责任,使得劳资双方不得不又一次处在交锋的对立面上.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一些事件(华为事件)更引起了轩然大波,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对比过程中,阐述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以期对社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我国在建设和完善劳动法律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新劳动合同法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一些用人单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要求其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应当适度。目前我国劳动法对于劳动者的保护水平与世界各国相比整体上有较大的差距。确定我国劳动法适度保护的考察标志应综合考虑劳动者保护的国际状况和我国国情,兼顾人权、国家利益、公平精神和道德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三次审议稿)》存在着对劳动者保护不足和过度保护等诸多方面的缺憾,建议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8.
张世诚 《中国法律》2007,(4):21-23,77-81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2005年12月,国务院将《劳动合同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初审后,委员长会议决定,将草案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一个月期间,共收到近二十万条左右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完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飞 《法制与社会》2010,(16):270-271
《劳动合同法》自实施以来,起到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调动其积极性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双方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发展需要,反映广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要求,体现更好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重要法律。本文以《劳动合同法》在江苏的实施情况来分析该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劳资双方权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军人权益保障问题对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条件下,军人权益保障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情况、新障碍。这就应明确军人权益保障的特征,从军人权益保障的现实出发,采取制定《军人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培养军人的权益保障意识、建立军人权益保障的维权平台、军地联合完善军人权益保障机制、疏通军人权益保障渠道等具体措施,以切实解决军人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民事权益——民法保护对象的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权益是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的统称。对民法保护对象进行单一的立法确认会遗漏正当利益,必须对其进行立法和司法的双重确认。这种双重确认以民事权益的二元结构为基础。民事权益的立法和司法价值也体现了民法保护对象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的意义,同时,民事权益的保护途径也是民法保护对象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用行政手段对知识产权侵权产品的跨国交易进行规制,目的在于将侵权货物阻止在海关边境外,不让其进入一国或一单独关税区的商业流通,以免破坏正常的经济贸易秩序。我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制度,但在具体制度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方面,不利于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利益。本文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对其不足进行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完善对农民工群体权益保障的若干法律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民工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是经济与社会双重因素造成的,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该群体的权益,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故现阶段对如何进一步保护农民工群体权益拟提出法律建议: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倾斜保护政策;加强农民工群体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建立沟通渠道,使他们的利益要求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将其权利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探求切实可行的保护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如何完善离婚经济补偿制度,法学界存有不同观点。我国现行《婚姻法》对于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立法设计存在适用前提、时间和补偿数额方面的制度缺陷,应当从保障当代中国妇女合法权益的需要出发加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问清泓 《行政与法》2007,(6):99-101
《劳动合同法》(草案)虽然没有直接将农民工纳入范畴,但是农民工是劳动者之一,理应受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农民工是《劳动合同法》的法律主体之一。《草案》第一次将包工头作为用人单位纳入劳动法的范畴,对确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劳动关系意义重大,对农民工向包工头讨要工资提供了法律依据。《草案》已经将事实劳动关系直接纳入了劳动合同法的范畴,这对保护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意义深远。《草案》对恶意欠薪行为,规定了惩罚赔偿制度,有利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惩罚赔偿的力度不大,应当加大倍数。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其与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实质上是以法律的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而言,同样需要我们做到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形成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焕发了新的活力,但是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从业人员作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由于家政行业从业者本身具有的特点,他们的劳动保障与家政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极为不符.家政行业从业者劳动权集体保障的缺失,使得他们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以及争取个人合法权益的制度性通道,且相关领域的法律技术化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郭英华 《行政与法》2006,6(8):100-104
传统观点视劳动合同为公法性质的合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劳动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今天,此观点有不合理之处。本文试图从批判“劳动合同公法论”入手,界定劳动合同的私法属性并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以期能够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并将其与劳动法其它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司法实践更好的衔接起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警察执法权益保护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新江  金凌  王正苍 《政法学刊》2010,27(1):102-108
警察权益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包括警察的执法权益,也包括警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警察权益遭受侵害,既有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暴力化倾向严重和法制不健全、对侵害警察权益行为惩治力度不够、暴力袭警成本较低等原因;也有警察自身执法能力不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和防护装备落后,以及公安机关不善于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武器维权等多方面的原因。由此看来,保护警察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