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棘球蚴(又名包囊虫)系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肝、肺和脾脏,引起棘球蚴病。本病为人畜共患疾病。 丙硫苯咪唑(Acbenzole)为广谱抗蠕虫新药。对猪囊虫及细颈囊尾蚴有杀死能力,国外已有报道。对棘球蚴除英国Morrs等1983年报道有效外,国内尚无报道。我们予1984年6~10月在乾宁种畜场用丙硫苯咪唑对绵羊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2.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涉及两个哺乳动物宿主:成虫寄生在犬属动物肠道内,引起棘球绦虫病;中绦期幼虫在草食和杂食动物体内发育,致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相当广泛,人、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猪、马等都可感染。棘球蚴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3.
棘球蚴病是犬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猪、骆驼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肝、肺等脏器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类同样遭受感染,引起包虫病。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不少地区均有流行。现将我们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绵羊棘球拗病的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4.
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即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及人的肝、肺及其他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包虫病。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成熟的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其中...  相似文献   

5.
棘球蚴病是世界流行的人畜共患病,自1966年国际棘球蚴病研究工作会议以来,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显著,仅就棘球绦虫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种与株系 最早认为棘球蚴病的病原体—棘球绦虫是1个属(Echinococcus)、1个种(E.granulosus),后又提出是1个属、11个种。Nelson在肯尼亚对11个种进行了比较,认为其中有6个种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同种异名。1960年,A(?)yaaa,e从棘球属中分出1个新属,定为泡球属(Alveococcus),即有争议,也有赞助。因此棘球蚴病已是棘球属和泡球属引起的两个病了。  相似文献   

6.
家畜棘球蚴病(下称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中绦期幼虫寄生于绵羊、牦牛、山羊、猪等中间宿主的肺、肝、脾等脏器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其流行区域人也易感,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 此病广泛流行。我省多见于川西北高原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为了摸清此病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本州石渠县进行了牦牛、藏绵羊的棘球蚴病调查。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 ,平均海拔 30 0 0m。全省面积72万km2 ,有天然草地 30 0 0万hm2 。 2 0 0 0年底全省各类家畜存栏 2 2 0 0万只 (头、匹 ) ,其中青海藏羊 15 0 0万只 ,牦牛 45 0万头。棘球蚴病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呈世界性分布。青海省是棘球蚴病高发区之一 ,棘球蚴病的流行直接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体的健康。1 棘球蚴病流行状况目前 ,在青海省发现的棘球蚴病有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多房棘球蚴病 ,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分布较广 ,为优势虫种 ,犬羊型和犬牛型同时存在。1.1…  相似文献   

8.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迄今还未找到一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已有许多学者证实吡喹酮、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以及紫堇属植物的提取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以下简称原头蚴)有杀灭作用。至于莫能菌素(Monensin)对原头蚴的作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系报道莫能菌素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杀灭作用初步观察结果。(一)材料和方法1.原头蚴:从甘肃夏河县获得刚宰杀的绵羊肝、肺棘球蚴包囊,冷藏条件下带回实验室后以无  相似文献   

9.
家畜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 Hydatid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成为世界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棘球蚴寄生于中间宿主脏器组织的深层,临床上难以发现特征性变化,生前亦不能用寄生虫学方法加以检查。人医临床所应用的物理学方法,如X射线、超声波、同位素扫描或Casoni皮肤试验,目前在兽医上尚难付诸实际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研究。综览文献资料,间接血凝试验(IHA)操作方便,从免疫学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一种新技术。国内在兽医方面应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诊断家畜棘球蚴的资料不多,仅见陈德明等(1982)的报告。为此,我们对本方法继续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棘球蚴(Hydatid cyst)首先由Goeze(1780)在绵羊体内发现,目前已知主要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等家畜肝、肺内脏组织中。鹿、黄羊、羚羊等野生动物亦可感染,人也是适宜的中间宿主。棘球蚴的特征,常具一个流体的包囊,囊中充满液体,谓之囊液,是棘球蚴的重要组成部分。棘球蚴囊体一般直径可达15~20厘米,最大者甚至超过50厘米。因此,囊液的含量有的数千毫升乃至数万毫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旦包囊破裂,大量囊液  相似文献   

11.
受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派谴,中国棘球蚴病考察组于1988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对澳大利亚进行了两周考察。先后访问了国家和一个州的农业主管部门、四所大学的有关实验室、三个州的兽医研究推广机构、一个农场、三个屠宰场、及其脏器销毁装置、一个棘球蚴病展览中心和一些野猪捕杀设施。 (一)棘球蚴病流行情况 澳大利亚绵羊约1亿6千余万只。每一农户饲养牧羊狗6~10只。绵羊和狗共处造成棘球蚴病在其人、畜集中的东南部严重流行,主要是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三个州和堪培拉特区。  相似文献   

12.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在阿坝州流行广泛,危害严重。我们在1978年全州疫病普查的基础上,近年又进行了寄生虫区系调查,同时收集了1981~1997年确诊人群棘球蚴病患者和红原等4个牧区县棘球蚴病血清学调查情况,以分析全州棘球蚴...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我省家畜主要寄生虫病得到基本控制,但人兽共患的棘球蚴病的危害显得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将天祝、漳县和环县列为棘球蚴病的防治试点县,要求卫生、兽医部门对人、畜棘球蚴病实行综合防治,争取在我省尽快控制此病。为了更好地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有效地防治此病,我们于1991年在上述三县和天祝羊场进行了家畜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74年12月1~15日,利用羊场屠宰牛、羊贮备冬肉之时,对绵羊棘球蚴感染作了调查。蒙场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短时间内,调查工作得以迅速完成,然后动员全场干部、牧工、家属、中小学生广泛讨论,最后集中大家意见,拟订羊场绦虫蚴病(棘球蚴病、多头蚴病和细颈囊尾蚴病)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家畜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水平和寻找保护性抗原,我们已建立了若干株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本文之目的是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印迹术(Western blot)对上述单抗的抗原识别作用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6.
在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措施研究中,为探讨防治本病的特效药物,我们用吡喹酮、丙硫苯咪唑以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对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治疗后,取样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病原体的超微结构变化,证明这两种药物可不同程度的破坏绵羊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板状层)和生发膜(胚层),使原头节变性、皱缩,或肿胀、外翻以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人体及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粒棘球蚴(Hydatid cyst)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于羊、牛、马、骆驼、猪等家畜和多种野生有蹄类的内脏,人体亦是适宜的中间宿主,特别在牧区对人的感染十分普遍,目前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中的重要问题。细粒棘球绦虫呈世界性的分布,由于地理和宿主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种内的变异,因此,各地报告认为细粒棘球绦虫是一种多型的种类(Polytypic species),目前见于文献的报告已有9个亚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评价细粒棘球绦虫重组蛋白EG95(rEG95)在血清抗体检测上的效果,以细粒棘球绦虫EG95重组质粒pGEM-EG95为模板,经PCR扩增后将目的片段亚克隆至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EG95,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SDS-PAGE分离和电洗脱纯化重组表达产物rEG95。建立重组蛋白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绵羊带绦虫蚴病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表达产物经SDS-PAGE测定分子质量为21ku左右。该蛋白可被棘球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表明该表达产物具有反应原性。应用该重组蛋白间接ELISA检测18份脑多头蚴、15份细颈囊尾蚴、20份棘球蚴感染绵羊血清,24份疫苗抗原rEG95免疫羊血清和来自棘球蚴病疫区的179份绵羊血清,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6.67%、80.00%、100%、91.67%和58.2%,而14份健康羊血清反应为阴性,组间差异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G95蛋白可作为绵羊带绦虫蚴病共同保护性抗原和诊断抗原而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我所“包虫病”课题组从1981年起,选择对棘球蚴有肯定驱杀效果的三种化学药物:甲苯咪唑、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及根据中兽医对包囊的认识所制备的中药丸剂,进行治疗绵羊棘球蚴病的比较试验,以期筛选一种适合本地区治疗该病的药物。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药物 (1)甲苯咪唑:系南宁制药厂产品,用前制成5%的水混悬液,灭菌后注射用。在道孚县乾宁种畜场选择经IHA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茨盖绵羊,胸腹腔内给药。  相似文献   

20.
从疑似棘球蚴病病羊的肝以及肺分离包囊,抽取囊液,离心取沉淀,分离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NADH脱氢酶亚基1(ND1)基因并测序,对棘球蚴感染羊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并对患病羊的肝和肺病灶进行了病理学分析,以确定病原体的性质及所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BLAST分析结果显示,所获ND1序列与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ND1序列的相似性达99.9%,判定该病例由G1型细粒棘球蚴引起。取包囊及其周围肝、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包囊的形成对肝和肺造成的损伤是多方面的,除有压迫性组织萎缩,结缔组织及胆管大量增生造成的肝硬变外,尚见肝急性变性、过敏性炎症反应等。肺除压迫性萎陷外,还有间质增生炎症、囊液外渗引起的过敏反应等。本研究表明,采用PCR方法可以准确确定该病的病原性质,结合病理学观察分析,可揭示羊细粒棘球蚴病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器官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