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法语言的失范表现多个方面,且立法语言的失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克服立法语言失范化,实现立法语言规范化,要采取编制立法语言库、建立立法的语言审查程序等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人性化立法与立法语言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化立法涉及立法工作中的民本思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完善,但立法中存在一些缺陷:1.重义务规定而忽视权利规定;2.重实体内容而轻视立法表达技术;3.立法表达不够完整;4.立法表述中的语病。如何做到人性化立法与立法语言优化?1.要以人为本,树立人性化立法的理念;2.要克服重实体内容、轻视立法表达技术的思维倾向;3.要重视对立法语言的研究;4.立法过程中要多听取法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立法语言模糊性研究是法律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消除立法语言的模糊性是司法公正的前提。立法语言模糊性表现在:语义模糊、语用模糊。立法语言模糊性有积极功能也有消极功能。消除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的建议是:通过立法解释、立法语言解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研究并提高立法水平和技术,让语言学者参与立法过程。  相似文献   

4.
立法语言虚词使用不规范现象五花八门。对虚词的规范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规律——虽然这些规律会存在不少的例外。滥用虚词、少用虚词、误用虚词,是虚词不规范使用的主要方面,也成为虚词规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秦醒民 《海南人大》2007,(10):10-15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把这几年自己从事地方立法工作的一些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所悟,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小结。然缺乏论述的深刻性和严谨的逻辑结构,故称之为“说三道四”。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应该是人民法院、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三者参加行政诉讼的目的之和,然而行政主体参加诉讼是被动的,再加上行政行为的效力先定性及"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存在,使得行政诉讼的胜诉对行政主体来讲并无多大实质性意义.所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不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才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之一.考察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不能从行政诉讼判决的形式去考察,而应考察行政诉讼的理论基础、最根本目的、行政行为的效力及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所面临的加入WTO这样的新的历史环境.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权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法律法规草案由立法机关委托政府职能部门起草,人们称之为“部门立法”。据报道,我国80%的地方法规的制定都是如此,这种现象在国家立法层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部门立法已为社会舆论所诟病,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了模糊语言的应用.它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法律、广告、新闻报道、文学、外交、公关等语体以及日常生活中.事实上,模糊性语言并不会妨碍交际,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模糊语言的来源,说明了模糊语言的本质,并援引关联理论的语境概念对模糊语言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研究方式上,语言语义的准确性通常是研究者们极力追求的。然而人们在语言的实际交际过程中,准确的语言并不能保证准确的语用功能或表达出真正的交际目的。实际上.常被人们忽略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必不可少的特性。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应用语言的模糊性将会给交际带来成功。因此,笔者将从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观等方面来分析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立法语言的语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体意义上而言,立法语言是专业性与通俗性、准确性与模糊性两对矛盾的统一体。法律术语来源于日常用语,并有其长期存在的现实合理性。立法语言的通俗化努力值得提倡,但通俗化以不损及法律表述的准确性为前提。准确性的要求是明确、统一、逻辑严谨、中性庄重、简明凝炼。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从法律调整的类型化方式来看,立法语言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模糊性立法语言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有多种类型。在接受立法语言模糊性的前提下,要重视立法语言的准确性和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公务员一次分配、一岗终身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近日通过《合肥市市直机关公务员转任办法》,率先在全国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实现了公务员交流轮岗的法制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3.
逻辑学要求使用的概念必须清楚、明确,但在现实语境中也存在模糊概念。侦查机关的讯问需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也离不开模糊概念和模糊语言。模糊概念和模糊语言具有抽象性、迷惑性、威慑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和优势,恰当地运用于侦查讯问中,可达到特殊的效果;但在运用中应注意其合法性,要有一定的证据基础,要掌握时机,适时运用。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初,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不约而同地报道一个具有巨大震撼力的消息:荷兰议会2001年4月通过的有关“安乐死”合法的法案于2002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结束了荷兰历史上长达30年有关“安乐死”是否合法的争论,荷兰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实施“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它犹如人权保护的地平线上一缕新的曙光,使人类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语言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宪法》第49条第1款中的母亲一词的使用即是一例。法律语言失范主要是社会变迁、立法语言规范意识、立法语言研究等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的不确定。《宪法》第49条第1款中的母亲应当为更为准确的妇女一词所代替,从而明确宪法保护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语言在公安法律文书中有两种形式:无意模糊语言和有意模糊语言。前者在各种公安法律文书中都有较多应用,后者主要表现在几种特定的公安法律文书中。模糊语言在公安法律文书中能使表意准确,表达简洁、庄重、灵活、礼貌。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在警察执法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某些情况下,甚至起着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警察执法语言的准确性、技巧性、恰当性、庄重性。但"模糊"不等于"含混""歧义",使用中要正确区分;同时,模糊语言有其适用范围,使用中还不能超越模糊度;而制定语言规范是消除不当使用模糊语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讯问活动是以语言为武器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都可以运用语言这个载体传递自己的意愿和思想感情,同时向对方施加影响。侦查人员对讯问语言的选择运用直接影响讯问活动能否顺利实施,模糊语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将模糊语言运用于讯问中可以增强讯问的威力,更好的达到讯问的目的。讯问中使用模糊语言的积极作用包括掌握审讯主动权、化解审讯僵局等,但在讯问中适用模糊语言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该尽快寻找对策,完善模糊语言在讯问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对立法语言的初步研究。文章一方面从语义学的角度以立法实例区分模糊性、歧义性、多义性以及概括性等概念,另一方面从法学的角度探讨概括性、模糊性在立法中的价值。本研究表明立法语言中的模糊性、概括性是语言与法律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法律多元化的内在要求,为立法相对稳定性以及司法确定性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地方立法语言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语法失范和逻辑失范现象,这直接影响了本省地方立法的质量,因此黑龙江省立法者应该提高自身法律语言规范意识;最高权力机关应尽快明确对地方立法语言的要求,设立相应的地方立法语言审查程序,将立法语言失范问题解决在危害发生之前,立法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