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政治秩序危机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反对儒家中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封建伦理,而“全盘西化”只不过是一种策略选择.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倾向,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求是》2014,(23)
<正>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们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厚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其再次走向辉煌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多维透析,准确把握其极端复杂的多重面相及其形式背后的精神风骨;二是要从国际宽视域来深刻透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是要从时代新高度正确看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四是要从交互主体性中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实现中西文化的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5.
任何传统的文化都必然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应该何去何从?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传统美德教育的立足点和目标取向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3,2(3):38-40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在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及其产品,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要正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 ,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 ,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 ,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对传统文化,取其民主性精华,去其封建性糟粕,是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利用和改造,也很重视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一般把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上,由中华民族创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得以保留下来,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称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真正引导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真实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炎黄子孙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为大学生德育规范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灿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弘扬和批判继承,而不能简单抛弃,现代化建设需要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滋养。我们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要取其精华,顺应时代要求对其进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推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神家园具有历史性和社会关系性质,当前我国的精神家园建设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们要真正实现精神家园,的共建、共有和共享,就需要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这要求我们在建设精神家园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2.
邓研华 《唯实》2011,(7):25-29
中国崛起的历史文明基础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经历。中国崛起的形式是一个实现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来重建我们价值观的根基。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中...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我党思想建设的重要资源。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传统的修养理论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改造,用于直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更要与时俱进,自觉加强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秋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而国学中大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值得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领悟。  相似文献   

15.
"宪政民主"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政治理论样式和政治实践形态,具有浓厚的西方政治法律色彩,其实质是符合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政治制度,即西方民主。尽管"宪政民主"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但其在多个方面都存在着难以掩饰的缺陷和弊端,绝非"完美"和"理想"。因此,我们对待"宪政民主"的科学态度,只能是批判地借鉴,绝不能盲目照搬。我们既要批判和抵制其错误,又要借鉴和吸取其优长,进而创新话语体系,增强自我话语权,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还要切实搞好研究宣传,旗帜鲜明地表达我们的立场,以求得宣传成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向中国文化学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智慧等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应该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指导实践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我国曾出现过一种主张全盘西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8.
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因素,传统民族性格、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等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而非民主社会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要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看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互动关系,并且要能动地、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人类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其主流是好的。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严肃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使若干个民族交错分布在同一地域,出现了民族杂居的现象。民族杂居是历史的产物,其对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要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分析。在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对杂居民族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性,限制其消极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