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至今,为官从政者的道德,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当今各国政府也都对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基础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起码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一心为民,廉洁奉公。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国为民谋利益是天经地义的,搞清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其正确行使权力的前提。 作为一名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抱负必须无条件地置于国家和人…  相似文献   

2.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法律家。他一生奉行“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处世信条。包拯在从政时期,恤民为本、执法公平、廉洁正直,就治理国家、立法和司法、选拔人才方面,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政治和法律主张。  相似文献   

3.
<正> 包拯的吏治思想涉及许多方面,对于为官准则、选人标准及职官监察等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包拯对于为官的基本准则做过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作为国家的官员,“尤须为国家顾惜纲纪也”。应该主动地遵守国家的法纪,服从国家的调遣。“古所谓大臣者,能与天下国家同其休戚也。”如果“计较一小利害,不肯宣力,矧天下利害固有大于此者,朝廷欲谁使哉?”包拯以史为鉴,认为作为国家的官吏必须是“廉勤干事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得委以重任。唐州知州赵尚宽,任内勤于政务,很有治绩。包拯十分赞赏,上书皇帝,“请且留再任,若更能招辑户口,特与升陟差遣。”相反,对于缺乏才干,没有治绩的官员,包拯多次上奏皇帝,请给予罢免或转任其它官职。除了对于官吏的治绩要求之外,包拯还对官员品德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官员个人的品德要高,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有的官员虽然“身主大计,而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他贬斥这种人“无廉耻,不可处大位。”对有的官员仅因“多游宴”,包拯也认为“不可”,上书加以弹劾。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不仅不是小节,而且反映着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关系着党的事业发展,体现着人品官德,影响着社会导向。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不仅是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的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5.
畅联 《政府法制》2008,(11):50-51
“贿随权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只要为官从政者手中握有一定的实权,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行贿者便会纷至沓来,尤其是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诸多案件分析,一些不法之徒腐蚀党员领导干部的势头之猖獗、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他们不断对贿赂对象进行新的研究,瞄准领导干部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6.
既有地位的差别,就有利益的冲突,差异就是矛盾。无论是古是今,与民争利还是为民谋利,都是从政为官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不是在口头上,口头上谁都不会说要与民争利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包括他们出台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言为心声,他们的拒贿诗文也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北宋包拯,庐州人,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公.他在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盒上面写道:  相似文献   

8.
新亮 《政府法制》2007,(4):24-25
高官落马带来的往往是秘书落马和下属问题成堆,而落马贪官的背后往往是“贪内助”在推波助澜。这种现象能否避免?在时下似乎不太可能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但下文讲述的应该算是个特例,为官从政者读之或许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清官诗(一)学稼,吴龙飞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清廉官吏以诗言志,赋诗拒贿,被传为美谈。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包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青天。他在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寿礼一概不收。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送来皇礼的太监让包拯的家人拿来...  相似文献   

10.
公民要讲公德、教师要讲师德、医生要讲医德,党政领导干部也必须讲官德。官德就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操守和职业道德,是为官者基本的从政德行,也是社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官德是否高尚,官风是否清廉,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坚守官德,可造福一方;败坏官德,可作乱一地。  相似文献   

11.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明朝著名政治家,忧国亲民,不畏权贵,司法公正,为官清廉,与包拯齐名,被称为海青天。海瑞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以及民贵君轻的思想,都对他影响深远。踏进官场后,曾写下《严师教诫》文,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论述了做人为官的准则,作为自己一生的自警词和座右铭。后世史家将其赞为  相似文献   

12.
清代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曾遇到一棘手的人情问题。该县一富家子因欺少凌弱被郑板桥捉拿归案,富家惶惶不安,便以重金请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张先生前去说情。板桥摆酒款待,酒酣时,张老先生婉言表达相求之意。郑板桥一面敬酒,一面说:“仁兄,不瞒您说,板桥早知您的来意,您也熟知板桥的为人。我为官不才,上街时‘一不骑马,二不坐轿’(步行,谐‘不行’音)。”寥寥数语,既巧妙拒绝其无理要求,又毫不伤及同科之谊,实在令人钦佩。古往今来,凡是为官从政者,都会受到人情的考验。当今社会,就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他们或为亲戚邻居…  相似文献   

13.
贾立君 《政府法制》2013,(14):40-40
李克强总理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14.
多少年来,人们一提到包拯、海瑞,无不称赞他们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然而,他们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形象。这里,我们介绍一个群众称为“共产党的包公”的人。他,就是四川省内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共产党员蔡成钧。  相似文献   

15.
张凡 《人民法治》2015,(1):58-60
自古以来,公正无私就被中国人视为清官、好官的标准。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一个领导干部不管有多大功劳、苦劳、疲劳,如果在廉政上出问题,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6.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累迁至监察御史。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擢枢密副使。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不畏  相似文献   

17.
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对反腐倡廉的表态掷地有声:“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区分“两道”,划出了一条红线: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决不能脚踩两只船。  相似文献   

18.
正为官之义在于明法。这里讲的义,不是指江湖义气,而是指维护公正,申张道义。无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张道义。北宋包拯认为:"法令既行,纪律自至,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事事老好人主义。老好人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没有为官之义。没有为官之义,使法度变得模糊不清,纪纲变得松懈无力。没有为官之义的原因在于私蔽心窍。因此,只有为宫者"寸心不昧",方能使"万法皆明"。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那里的  相似文献   

19.
徐彦 《中国监察》2013,(21):37-37
日前,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首次举办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41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研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研修班座谈会上强调,不纠正“四风”,廉洁从政就无从谈起,落实八项规定就是廉洁自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苏桦 《政府法制》2010,(16):33-33
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太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