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历程,经历了三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转变;二是从债权型的家庭承包经营到物权化的家庭承包经营的转变;三是土地经营从短期承包到长期使用的转变.这三个转变确立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满足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家庭农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农业生产中最可靠、最有效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法治先行,法治引领、推动和保障是关键,而完善集体土地法律制度则是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应重视完善引领、推进和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法律,重视强化以农村集体土地为核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法律引领力,重视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明确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权利与义务,重视依法保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系统化、科学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不能动摇。 一、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力还很落后,农业并没有彻底改变手工劳动和靠天吃饭的局面。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给农民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即使在美国和日本这样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农业生产仍然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  相似文献   

5.
黔南州农村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根据印江自治县农村现状的分析,指出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自首次承包以来从未调整,土地承包方式没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耕地大面积荒芜等弊端,并提出完善和改进这一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必然趋势,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金沙县桂花乡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  相似文献   

8.
以土地收购储备为核心的城市土地经营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然而,一些城市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经营方式方法不科学,以致土地经营效益不佳,经营风险凸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城市土地经营的对策,旨在提高城市土地经营水平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农村土地权利自发形成了农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结构体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后,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被赋予了抵押、担保权能,农户始终持有承包权,理论上任何法人、组织及自然人均可成为土地新的经营者,土地经营的市场化空间显著扩大.农村土地权利“三权分置”下,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与“四荒”地承包经营权呈现大体一致的流转方式,然而,国家政策的意图和土地经营权分离的法理逻辑以及稳定家庭为基础的土地承包法律关系,决定了规范新的农地财产权利法律关系,尚难以整合两种不同承包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也不能在土地经营权上构建一体的抵押担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政策变革或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总体而言,中国农地使用制度政策创新主要有五种类型:家庭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四荒”使用权拍卖、股份合作制。比较几种政策类型的制度取向与绩效差异,可以明确当前中国农地制度政策设计的两大要点在于树立农户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信念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