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富有 《实践》2009,(5):52-53
近年来,元上都遗址的申遗工作引起了各方面广泛的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历史遗址的文化保护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地方提高知名度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问题;上都遗址是元代文化的象征和集中表现,当然也是那个时代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凝聚;并且,鉴于元代一度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大陆的帝国,上都文化更带有当时世界文化交融的特性.所以,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其实更是一个涉及元上都文化历史定位和现实价值认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杜金莹  赵嘉宾 《奋斗》2009,(10):25-26
哈尔滨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是肃慎和女真的故地,也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百年之前,哈尔滨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接纳了外国移民,犹太文化、俄罗斯风情是哈尔滨抹不去的城市气质,各种思想和文化随着外国移民大量涌入哈尔滨,很快使哈尔滨成为中国北方比较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虽不是建筑学家,但他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中包含着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包含着许多古代建筑科学知识,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因此,他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付出了很多心血。  相似文献   

4.
艾英旭 《党史纵横》2010,(4):36-39,27
周恩来虽不是建筑学家,但他很早便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中包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融合着许多古代建筑科学精华,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为了保护北京古建筑,周恩来付出了很多心血。  相似文献   

5.
朱秉龙 《实践》2006,(8):42-43
历史命运注定动态的进攻性的草原文化和静态的建设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北方这块土地上狭路相逢,这是草原作家们难以回避的文化背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曾产生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文学的辉煌。当时,作家们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视角观照草原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从而使草原文学具有了双重文化身分,迅速得到了新中国中华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比如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7,(3):9-9
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相似文献   

7.
王海荣 《实践》2008,(1):52-52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文化,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生产状况,经久探索的结果;是远古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的先民们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一随着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全球化,地球上过去那些相对边远和冷落的少数族群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获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在最近的几年中,尤其是自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西南边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首先是政府部门的热情注目,然后是商业界和学术界的积极参与。而在这些关注的群体中,政府与经济学界往往容易达成合谋,即比较一致地赞同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利用和开发战略,以尽快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换,解决普遍的贫困问题,或直接提升当地居民的经济总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而另外的一些人文社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