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前不久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0 2年 4月版 ) ,收录有毛泽东 1 94 6年 1月 2 8日致柳亚子的一封信。该信中有一句 :“印章二方 ,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的和词 ,均拜受了。”《毛泽东文艺论集》的编者对“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分别作了注解 ,唯独没有注释孙女士的“和词”。笔者揣测 ,也许是编者一时没有找到这首词。笔者在前些时候查找有关毛泽东咏雪词的资料时 ,恰好看到了“孙女士”———谭平山的夫人孙荪荃———的和词。这首词也是唱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 ,刊载于 1 94 5年 1 2月 2 9日重庆出版的《客观》…  相似文献   

2.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3.
本刊1994年第6期发表了陈浩望 先生的《毛泽东诗词风波》,现在陈先生 对此有所补正。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笔墨官司余波牵延到20世纪90年代。 1993年6月24日,香港出版的第35期《东周》杂志发表了记者黄霑先生的文章,题目叫《毛泽东词绝非柳亚子代笔》。文章的第一段在引述了“孔佛耶回付一嗤,空言激世总非宜,能持正义融科学,独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为柳亚子重写的一首写于1936年的词《沁园春·雪》,在重庆产生巨大反响,引起了一场“风波”。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查阅毛泽东诗词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看到1941年上海出版的一份刊物上有毛泽东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这是迄今发现的该词最早的版本,十分珍贵。(一)1941年12月5日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横眉》第17页上刊载了毛泽东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见影印件)。编者为词作加的题目是“毛泽东先生词(长征时作)”。词的全文如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六盖山上烽火,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毛泽东这首词的旁边,刊有陈毅的一首诗《东台会师口占》。…  相似文献   

6.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委员长的邀请,来到重庆参加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赴重庆毛主席的老朋友——国民党元老、诗人柳亚子先生高兴地去拜访他。见面之后,免不得要谈论诗词问题,并索阅近作。毛泽东说:战争时期无暇写诗。只抄录一首1936年2月的旧作《沁园春·雪》,交付柳亚子,并嘱咐千万不可发表。  相似文献   

7.
《沁园春·雪》写于何时何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其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同春·雪》书赠给柳亚子,许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能词善赋,诗词境界高远雅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他写下的众多气势磅礴的诗词中,曾流传着三次与柳亚子唱和的佳事。 风流辞赋《沁园春》 1945年8月22日,毛泽东由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就在毛泽东抵渝的第三天,柳亚子到他住地拜访,首先面呈诗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卡尔系指卡尔·马克思,中山指孙中山)。同时,提出索要毛泽东的诗稿。9月6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等去柳亚子寓所回拜,以旧  相似文献   

9.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应柳亚子要求,将《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重庆谈判后,毛泽东回到延安,《新民报晚刊》发表了这首词,从而引发了一场应和风波。长期以来,我们虽然谈应和,但从没有将其他和词尤其是国民党方面的和词,完全公布出来。本人经过艰苦查找原报刊,将这些词大部搜集,现将一部分和词刊发出来,并加以简要注释,使大家对当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6年,丁玲从南京国民党监狱出来后,历经千难万险辗转来到了陕北地区保安。在欢迎宴会上,毛泽东填下了这首词。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为这首词所作的尾注都指出:“这首词最早发表在《新观察》1980年第7期。”事实上,毛泽东这首词并不是最早发表于《新观察》杂志,而是早在1947年6月已公开发表于《文化报》。该报1947年6月1日出…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为柳亚子重写的一首写于1936年的词《沁园春·雪》,在重庆产生巨大反响,引起了一场“风波”。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被外国人誉为“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的一代伟人,他在戎马倥偬之中留下了许多雄奇瑰丽的词章。《沁园春·雪》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围绕此词的发表,还有着一串串鲜为人知的故事。自视甚高的柳亚子称毛泽东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1945年,毛泽东在蒋介石的3次电邀下,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和平,毅然来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为了启发和帮助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广大爱国民主人士提高认识,认清蒋介石在中国实行法西斯专政的反动本质,不要对貌似强大的反动派有丝毫的幻想,毛泽东应柳亚子索要诗句之请,把自己1936年2…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在《诗刊》 1957年第 1号发表时 ,未标明时间 ,《毛泽东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 3年 12月版补上 192 5年。据考证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是 192 5年 ,应是 192 6年 12月。理由如下 :第一 ,毛泽东 196 1年 10月 16日手稿标明的写作时间是 192 6年。《毛泽东手书选集》影印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五份手稿 ,① 其中第一份手稿 ,即落款为“一九六一年 ,十月十六日 ,毛泽东”的那份手稿 ,在《沁园春·长沙》后 ,本来写有“一九二六年作。”② 影印时被隐去了。这样做 ,既使头重脚轻的“独立寒秋”一行字失去了支撑 ,…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黑雾红尘——国共重庆谈判的前前后后》(陈景彪、彭锦华著)介绍了当年国共谈判的经过。现将其中一个片断摘录如下—— 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到重庆第四天,毛泽东与柳亚子见了面。 柳亚子是孙中山时期的革命老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毛泽东在广州工作时期,和他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柳亚子、周世钊、郭沫若三位朋友各有过几次诗词唱和,但柳毛的首次诗词唱和(柳亚子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和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影响最为深广。在毛泽东所有已发表的50多篇诗词中,《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虽不似《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诸说不同,见解各异,但因着对柳诗的不同理解,也就多少对毛诗中“牢骚”的史实背景有不尽一致的归结。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记载:晚上,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等联合演出歌舞。柳亚子经毛泽东提议,即席赋词《浣溪沙》。随后,毛泽东步其韵奉和一首,题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  相似文献   

17.
笔者第一次读到毛泽东词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在1980年10月10日出版的<新观察>杂志第7期上面.该期杂志在一篇题为<毛泽东同志1936年写给丁玲的一首词>的文章中披露了这首词,同时刊发了毛泽东的词的手迹.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和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为这首词所作的尾注都指出:"这首词最早发表在<新观察>1980年第7期."  相似文献   

18.
《毛词<沁园春·雪>》,在《重庆统一战线》(双月刊)2001年第二期至2002年第一期上刊出后,各方友人纷纷索要,认为毛泽东这首词章在重庆公开面世传诵及其间的斗争,是抗战胜利后文化战线上的一件大事,是重庆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泽东发表了他的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当时题目为“赠李淑一”,1963年作者改“赠”为“答”。本文将这首词统一简称为《答李》)。综观毛泽东生前亲自同意发表的三十九首诗词,其中《答李》这首词的初版本有三个特别之处,笔者称之为三“奇”。究竟是哪三奇呢?  相似文献   

20.
尹凌 《红岩春秋》2008,(4):68-73
《毛词〈沁园春·雪〉》,在《重庆统一战线》(双月刊)2001年第二期至2002年第一期上刊出后,各方友人纷纷索要,认为毛泽东这首词章在重庆公开面世传诵及其间的斗争,是抗战胜利后文化战线上的一件大事,是重庆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