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儒者董仲舒精研<公羊春秋>,亦并通群经,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生于汉惠帝元年(前194)或二年(前193年),卒于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元鼎三年(前114年),寿命约八十岁,其故里当为广川(今河北景县),他身上秉有儒者敢于担当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展示出一代儒学宗师的操守和风范.  相似文献   

2.
张欣 《学理论》2010,(29):110-111
"阴""、阳"概念是董仲舒天人哲学的基础性概念。班固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这一评价肯定了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董仲舒思想中的阴阳概念具备自然和人文双重含义,后者由前者推演而来,又是汉初政治改革中重要的"大一统""、三纲常"、德刑等的理论基础。分析阴阳概念,成为理解董仲舒天人哲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时期.长期活跃于战国时代齐国都城的杰出思想家荀子(约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13年),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流派的前卫观点,融百家之长,汇各派之优,并有所创新发展,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广博宏深,内涵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他的思想有些已经超越了孔子.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变异     
《白虎通》是中国近两千年社会中,把儒家思想贯彻得最彻底的儒家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源于六书,特别是发端于《尚书》。《尚书》里记载的周公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发端,也是儒家思想的真正开端,对孔子的思想影响非常大。孔子把儒家思想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而且对儒家思想有巨大贡献,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从周公开始,然后孔子、子思、孟子、荀子,都对先秦儒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儒家一直传到现在,有很多变异,最大的变异,就是从"为帝王师"的学问变成"为帝王之学"。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是"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班固整理出了《白虎通》这本书,其内容就是儒家的行为规范,即三纲五常六纪。儒家变异后就形成了规范、教条,这与先秦儒家是不同的,孔孟思想本来的面目很多人已经不大清楚了。  相似文献   

5.
假如我们从日本人远藤隆吉1900年撰写的四卷本<支那哲学史>(汉译为<中国哲学史>)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假如我们从谢无量撰写的<中国哲学史>(1916年9月印刷)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有将近90年.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外学人出版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发表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论文,现在却突然出现一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讨论,且一时间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很耐人寻味的.假如讨论的结果是"不合法",中外学者约一个世纪的辛劳,岂不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6)
诸子学说百花齐放,其思想之迥异,也体现在他们对文献的态度上。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为贫贱者立说",故其学说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墨家学说,成为与儒家学说并立的"显学"。而墨子对礼乐文化与典籍的态度不同于儒家的传统观点,因其思想独树一帜,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观。  相似文献   

7.
从"五行"学说到"五德终始"理论,之间扮演着重要中间角色的不是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应该是春秋末年的史墨和大哲学家老子.史墨将五行相胜学说与中国传统开放的王权更迭理论进行嫁接,为邹衍"五德终始"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五德终始说"之"德"既有对"五行"含义,即物质的本性、天性之含义的继承,又生发出君主后天修养之道德新义,这是吸收了老子<道德经>思想营养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1887-1969)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政治和学术、教育上都有不凡的建树.在政治上,他组建或参与组建了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社会党,二次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参与宪政运动;在学术上,他曾挑起了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研究、起草宪法的专家,首先翻译了<苏维埃宪法>、<魏玛宪法>;在教育上,他先后创办了国立政治大学、学海学院、中华民族书院.1949年后,他在印度、新加坡等地演讲,在美国定居,1969年逝世.  相似文献   

9.
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学界中不少研究者往往对其政治哲学真正的目的把握不够准确.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精髓往往淹没在对他"天人感应"、"谶讳"迷信及纲常伦理思想的批评声中.董仲舒政治哲学最大的特点及其核心精髓就是"调均".从理论来源上看,其政治哲学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调均";从官制的结构上看,是通过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制衡;从整体政治制度的功用上看,是对上下尊卑的等级进行"调均";从整体政治制度的框架上看,是对天道与人道进行"调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术在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繁荣昌盛,在这个时代最为显赫的是儒墨两家。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号称"祖述三代,宪章文武",墨子崇拜夏禹,自称"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实则都发端周初。孔子发扬当时当政的周公政治思想,形成以尊王攘夷、使民治民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构成了数千年长盛不衰的官方哲学。墨子发扬其时虽为三公之一,但鲜为人知的召公为政思想,形成以兼爱非攻、亲民惠民为主体的墨家学说,也就是自秦汉以后逐步衰亡的平民哲学。召公思想及墨家学说的研究与宣传,对于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3)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德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晓军 《理论探讨》2004,(6):124-126
儒家道德学说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其中论述了一系列的德性范畴,考察了德性的依据以及德性培养等问题.儒家德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社会性依据、人性论依据、形而上依据;儒家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三个方面;儒家德性的实践价值主要是"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占踞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达2000年的儒家学说中,蕴涵着丰富的德治思想.这些德治思想中的普适原则具有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儒家义利价值观及其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价值哲学中,义利观是其核心问题。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研究儒家义利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1儒家义利价值观由孔子肇始,经由孟荀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董仲舒定于一尊,到程朱...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5,(9)
<正>"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郑玄把它注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君子慎其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相似文献   

17.
徐铸成 《各界》2008,(9):82-84
1956年5月,<文汇报>"自动"宣布停刊,职工除一部分肃反对象(其中有党员)留沪继续检查外,其余都迁往北京参加<教师报>,我被任命为总编辑.<文汇报>所以停刊,原因有二:(1)当时上海的第一书记(有名的"一言堂")认为上海报纸太多,不便控制,主张<文汇报>停办.……  相似文献   

18.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公共管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06年-2007年发表的论文的篇幅区间、署名情况、作者构成、引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载文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参照2004年-2005年<学报>的统计数据,并与四种管理类期刊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报>四年来形成了独立、自由,严格恪守学术规范、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学术风格.在统计整理四年来<学报>载文关键词的基础上,得出了有待完善的公共管理研究主题词表,为厘清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域"打下了初步基础.通过对<学报>质量控制体系的解读,得出:<学报>四年来的进步和成就绝非偶然,一个比较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是全世界球迷的一场视觉盛宴,这个火热的六月也因足球而更精彩. 足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但是中国古代足球出现得比欧洲更早,历史更悠久.中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就是古代的足球."蹴鞠"一词在<战国策>、<史记>、<西京杂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20.
麦克法夸尔以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史著称于世,国内学界对其成果多有译介.但他创办并主编<中国季刊>(1960-1968),积极组织学术活动,为促进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做出的努力却鲜为人知.文章考察了麦克法夸尔创办<中国季刊>的历程,介绍了他担任主编期间组织的主要学术活动,并就其推动西方中国学从政策研究向学术研究转变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