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锋  辛晨 《长白学刊》2007,(6):103-107
新农村建设是基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农村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加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利益结构分化、利益主体显性化和利益客体多元化。新农村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时空载体、组织载体、制度载体和文化载体,契合了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和利益整合的需求。基于新农村社区的制度性、功能性和认同性整合机制的利益分析,以社区整合机制的利益诉求、利益动力和利益导向为逻辑进路,力求发展新农村社区民主、经济和文化来构建新农村社区的整合机制的保障力、原动力和和谐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联盟:城市群组织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成为重要的利益主体,城市群发展迅速。但是现有的制度安排影响城市群发展。本文分析城市群运行的组织制度缺陷,提出城市联盟是城市群的组织形式,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城市联盟这种新型超边界组织的运行机制、合作动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1998年至今,我国城市出租车行业的管制和放松管制之争从未停息。2016年出租车改革新政颁布,再度掀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从旧规到新政,出租车行业的管制政策,尤其是准入管制逐渐松绑。以倡导联盟为理论基础,将出租车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支持管制的联盟和支持放松管制的联盟,演绎了两个联盟围绕信仰和利益不断进行博弈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推动了我国近20年出租车管制政策的变迁。从政策变迁动力机制的视角入手,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变量、政治系统变量、地方政策子系统的倒逼作用以及政策取向的学习均是推动出租车政策变迁的重要动力元素。然而,受内外多种因素的束缚,出租车新政也并非完全的放松管制法案,围绕出租车政策的管制与放松管制之争将继续存在,出租车的解困之路依然不够明朗,还需各方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4.
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它通过利益驱动、利益导向、利益促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力,通过实现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下放自主权发挥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创造性等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引导力,通过消灭贫穷、按劳分配、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引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促进力,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方法获取经济发展的最大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区域化早在战后就已存在,进入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发展极其迅猛。民族国家积极推动和参与这一进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外动力因素支持。一、民族国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内部动力因素1、民族国家实现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作为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民族国家自身利益最基本的方面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国家的安全在根本上有赖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与适应力。战后,各民族国家在不同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作用下,选择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各国之间…  相似文献   

6.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它通过企业文化树立经营思想,确立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员工行为,发挥其强大的内在动力,促使企业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企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认真加以总结、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锻造成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力。围绕企业文化力的内涵及作用、对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企业文化力构建的时机、方法、原则、程序等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旨在为企业的再发展寻求和提供一个企业文化力建设及应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β趋同模型中引入高速铁路发展变量,分析高速铁路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β趋同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对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存在方向和程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城市发展动力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发展动力初探郑佳明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关键、但城市的发展不是单元的和孤立的,它既受外力的推动,又有自身的聚发的拉力,拉力与推力的互动和重合才形成了城市发展的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发锋 《理论月刊》2012,(10):169-172
一项改革能否启动,取决于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比,即动力(驱动力)和阻力(抑制力)。中国民间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动力是复杂的,主要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利益动力和国际动力等。中国民间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阻力主要是:习惯性心理、认知障碍、集权文化传统、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钱三雄 《政策瞭望》2013,(11):31-33
2014年是新一轮改革启动之年,也是诸暨发展的突破之年。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龙头带动、招商拉动、项目推动,进一步提升经济硬实力、城市集聚力、机制创新力、干部担当力.全力争取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高的发展质量、更优的发展位次,巩固提升诸暨在全省县市区中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贵先 《重庆行政》2019,20(3):70-72
招商引资是实现区域增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是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地方政府追求区域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源生动力使各地招商引资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各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软硬环境的趋同,尤其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相邻地区间的差别缩小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导致各地招商引资竞争白热化,出现了恶性、无序竞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效果,甚至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但不利于存量风险防范和化解,还会带来新的风险,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所谈规范秩序,指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域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执政力是指党在执政历程中,把执政理念、体制、方法综合转化为正确实践人民利益的代表力。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要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从强化宗旨观念,善于代表人民利益,建立健全民本思想的实现机制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从而使党真正成为全心全意地为最广大人民根本意志和利益服务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09,(3):92-93
姜杰、曲伟强在《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大规模发展阶段的初期。由于利益机制的动力偏差、信息不对称和约束力量的发育滞后,致使我国城市发展中各利益主体行为失当、利益分配严重失衡、资源浪费严重、社会冲突增多。引导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着力隐性政绩的显性化,量化、硬化政绩的隐性成本,矫正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遏制偏离社会公众的利益膨胀,塑造科学有效的城市发展的利益柳.制。  相似文献   

14.
在战争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战争都是联盟战争,或至少包含有联盟的因素.联盟之形成,无不以战争双方在经济、政治和安全上的利益为基础.战争中各种联盟的结合与瓦解,时常打着道义的旗号,但从来都不只是为了道义的目的.历史已然,未来亦此.虽然当代军事联盟的形式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军事联盟的价值指向仍不会脱离利益的靶心,只是其利益之"的"与道义之"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将结合得越来越紧.  相似文献   

15.
吴家庆  凌应生 《求索》2014,(4):47-51
政府获取信任的能力直接反映执政党全信力状况。从信任关系发生、社会信任文化转型和政府权成构建三个维度对当前政府信任危机的发生机理分析,警示党的长期执政已面临严峻的全信危机挑战。坚定群众路线,将维护和实现最大化的全共利益作为党和政府绩效考核的首要啄则;推进社会信任文化转型,构建新型社会全信模式;转变权力意识,以执政有效性为核心兑现承诺,提升全信力,是重建政府信任、提升执政全信力应对全信危机挑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聚焦台港澳     
《小康》2009,(8):18-18
2020将是中国超越美国的关键 《远见》杂志近期推出《台湾机会,中国想象,2020关键报告》特刊,以实际数字检视过去30年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惊人发展,并综合半年来精心调查、采访的结果,整理出2020年中国十大发展趋势,关注到中国软硬实力、城市力、市场力、创新力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倪素香 《人民论坛》2023,(7):101-103
中华文明高度凝结和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动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既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创新路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撑。“志存高远,澎湃驰翔”的“大东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标志着“大东人”对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自发的追求走向了理性的自觉,走向了文化的自觉。“大东人”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大东人”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以“大东精神”统领和支撑大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市民族工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在“大东精神”塑造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为我国经济增长设想的第一个动力体系以"责任制"为基本内容,第二个动力体系则由中心城市的幅射力、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力构成.当前,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的动力体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商界,有一种现象值得企业家们观察与反思,就是各种各样的商业联盟、行业联合行动不断涌现,在社会经济中引起不同凡响。这种喧哗的背后,是经济转型期社会利益体之间的正面冲突与存异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