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是贯穿于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重要课题。而要坚持好"老祖宗",关键是要切实理解把握"老祖宗"中"精华的、管用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根本的就是要掌握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讲,一是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指明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群众观点和立场,以及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价值取向。只要较好地坚持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  相似文献   

2.
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自信,要澄清马克思主义有无政治学的疑问,明确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构建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政治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的规律,以阐述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根本任务,科学地继承、变革和提升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优秀政治遗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政治理论话语体系,坚持中国立场、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3.
吴静  闫康 《学理论》2015,(8):12-13
19末20世纪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阶段进入了列宁时代。这一阶段,列宁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关系,构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体系,树立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典范,对我们今天学习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4)
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理论引领中国政治的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极为重要的历史内容。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理论,包括它的内涵和历史进程,同时,还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的必要性,进一步探索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发展中国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政治学是一门社会性的基础学科,政治学原理目前在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它可以为教学改革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利用政治学原理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难题,同时还可以为教学改革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我国的教育竞争力。主要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并对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概述,同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政治进行研究的学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多层次的研究方向。中国政治的发展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主题、思路和方向,以及未来研究中重大而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政治学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的政治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学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健康发展,适应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中国的政治学应当根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在政治学一系列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上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以牢固确立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战略任务.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国家学说、民主理论、政党政治理论、民族理论、政治发展理论和政治文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向,切实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战略任务.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国家学说、民主理论、政党政治理论、民族理论、政治发展理论和政治文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向,切实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必须克服以斯大林教科书为范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及其模式的缺陷.重新焕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机,使之继续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必须因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化的形态,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被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三者存在着许多不同。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来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战略的需要。当前,我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尚不完善,需要加快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本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范畴等角度,纲要式地说明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研究意义、基本观点、构建途径和重点难点,对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的规范性论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层变革及思想文化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较多地受到了非马克思主义西方政治话语的影响,其中非政治学专业青年学生的政治知识大多来自大学政治教育之外纷至沓来的西方政治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求自觉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影响力,通过共同课程、专题讲座与实践教学等环节,加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话语影响上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有效抵御西方政治话语的不良影响,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相适应的青年政治人。  相似文献   

14.
政治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贴近现实、贴近时代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政治学研究和理论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实践及其成就,加快政治学研究,努力把我国政治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使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学领域有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造性地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思想结晶。其中,立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胜利实现、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战略思维,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课题、创造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思维,立足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构成了三条相互交织又内在一体的思想红线。  相似文献   

16.
一、经有关部门批准,《政治学研究》从2008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二、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治学专业学术性刊物。为了办好这个刊物,我们需要一切致力于政治学研究和关心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人们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哲学思想蕴涵着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诉求,然而,以往的哲学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将人和理性抽象出来,在远离社会历史现实的“空中楼阁”中人为地建构主客二分的统一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终极关怀,将人视为社会历史中生成的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生活世界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的三重视角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对现时代社会批判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视野来看,《新民主主义论》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在革命论、阶级论、国家论、人民论等四方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学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题是城邦的目的—人的好生活及其实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人的好生活是城邦内在必然的现实。人的好生活,无论从其产生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一个伦理目的,是好与善的合一。中道和正义作为实现城邦目的的途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原则在其政治学中的运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目的中蕴涵的伦理内涵,反映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自治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确地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无疑是大家所欢迎的。《北京日报》2004年7月5日发表了《我们说了哪些新话——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大创新》(以下简称《新话》)一文,其标题引人注目。但是,读过之后,令人深深失望和遗憾。这篇文章中的诸多论点是不准确的、错误的,如果不加以澄清,必然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原理产生一系列的误解和混乱。为着简明起见,这里不对文中所提的“十大创新”——评论,仅就其部分内容作些分析。 文章在“创新之二”使用的标题是:“哲学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