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20年代中国早期的工人运动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李立三、刘少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两人在工人运动中曾进行过三次成功的合作,可谓珠连璧合,交相辉映.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专任工人总代表.他们一隐一现.配合默契.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县人.1899年出生,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921年12月中旬他回到上海,被党中央派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继而又被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负责人毛泽东派往江西安源开展工作,从此李立三开始了他一生的职业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2.
1922年9月14日,由毛泽东策划,李立三、刘少奇组织和指挥的震动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了。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从1921年秋天开始逐渐兴起,在中国工人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必然选择 安源工人运动辉煌的历史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为什么安源路矿会被毛泽东选择作为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从对安源工运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3.
1922至1925年,刘少奇在安源从事了近三年的工人运动。他从解剖安源煤矿入手,继而由了解安源扩展至研究汉阳铁厂,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大势;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社会改造的具体步骤;京汉铁路"二七"罢工失败后,全国工人运动走向低潮,刘少奇率领安源工人,打破"包工制"采取"合作制",建立代表会议制度,开办工人补习夜校和工人子弟学校,举办消费合作社,大力发展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尽最大可能地为安源工人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在这三年里,刘少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开展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中,安源是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4.
谢承新 《湘潮》2023,(1):42-45
<正>1922年9月,在安源路矿党支部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罢工斗争,并取得全面胜利,掀开了安源工人运动乃至中国工人运动的崭新篇章,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中,再次审视、挖掘、阐释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历史价值及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高潮时期,与此前的历次工潮相比,这一时期由于中共的政治参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发展迅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工人的阶级意识和身份建构空前加强;工人群体高度组织化;基本实现经费自给以及对外革命经费输出,被称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中共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的缩影,中共在安源工人运动中的革命运作模式是巨大革命张力与革命现实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使中共在安源工人群体中成功扎根,还对中共在其它地区开展工运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安源工运模式被批评"有规避争斗而习于和平发展的倾向",而遭到党内检讨,预示着中共工运更激进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正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1922年9月爆发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党在领导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中创造的"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自1921年起,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具有全国意义的组织和斗争历时  相似文献   

7.
1921年秋天,毛泽东来到安源煤矿考察,向工人宣传革命真理、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年冬,毛泽东和李立三应安源工人的请求又到安源考察,开办夜校,建立革命团体“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安源工人中培养了8名积极分子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了团支部。1922年1月,李立三、蒋先云受派到安源创办工人补习学校。2月,李立三吸收6名工人运动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中,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领导和发动的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安源路矿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毛泽东开展调查研究实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被称为中国工人的"红色之都"。发生在1922年9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次胜利。安源党组织和安源工人,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开展了"八月整顿",开创了我党反腐倡廉工作历史的先河。"绝无而仅有的事"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和根本法宝。早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时期,党就明确提出:"我们工友组织俱乐部,为的是谋全体一万多人的幸福;倘使有少数人为谋自己的利益而妨害大众,这是我们不能容许的。"  相似文献   

10.
李桂华  朱腾飞 《前线》2023,(2):90-91
<正>工人运动的滔天巨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当年8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先后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等工人运动,发动工人为捍卫自身劳动权益而斗争。  相似文献   

11.
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安源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的革命实践体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和制胜道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发展的完备典型和缩影。安源工人运动生动诠释了“十个坚持”宝贵经验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为新的“赶考”路上弘扬好“十个坚持”宝贵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在上世纪初我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安源党组织始终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工人群众谋利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创造了路矿工人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的突出成就,成为全国"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事实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安源工人运动胜利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1927年9月9日爆发的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工人运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开辟了安源工运崭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从民众运动向着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武装斗争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的重大事件,谱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安源党组织和安源工人以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创造了我党历史上许多的首例和首举,特别是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开创了我党这一工作历史的先河。在当前形势下,深入研究这一历史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的重大事件,谱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安源党组织和安源工人以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创造了我党历史上许多的首例和首举,特别是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开创了我党这一工作历史的先河.在当前形势下,深入研究这一历史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安源,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是中国近代工业先驱、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秋收起义爆发地、中国工农革命军诞生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坐落在萍乡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安源镇境内,由邓小平书写馆名。  相似文献   

17.
安源是工人运动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就诞生在这里。位于湘赣两省边界的安源煤矿, 开办于1898年,是当时中国江南最大的煤矿,它与株萍铁路相联,合称安源路矿。17000多路矿工人,受着中外资本家和封建包工的层层盘剥和压迫, 生话十分困苦。安源工人曾举行过7 次较大的自发斗争,都先后遭到失败。中共湘区工作委员会和劳动组合  相似文献   

18.
李立三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他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实际斗争中,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工人中的帮会势力实行又斗争又团结的策略,表现出高超的统战艺术,为中国工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1年底,李立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发现矿上红帮势力很大,很多工人参加红帮,不少工  相似文献   

19.
李立三,我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他一生坎坷,意志坚毅,充满传奇色彩。特别是他在苏联蒙难,与俄罗斯姑娘李莎的跨国之恋,伉俪深情,患难与共,坚贞不渝,更是感人肺腑。一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11月18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阳三石(现醴陵市渌江乡福建围村)。1922年,他和刘少奇一道,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八一”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1928年…  相似文献   

20.
陈利明 《党史文苑》2001,(3):25-29,,37
李立三,中共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他一生坎坷,意志坚毅,充满传奇色彩。特别是他在苏联蒙难,与俄罗斯姑娘李莎的跨国之恋,伉俪深情,患难与共,坚贞不渝,更是感人肺腑。一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11月18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阳三石(现醴陵市渌江乡福建围村)。1922年,他和刘少奇一道,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八一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1928年参加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