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认为,基层党委也要重视和支持党史工作。这是因为: 一、党史资料是我工作上的好帮手。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懂得过去就很难回答现在所出现的问题。知过去知现在才能预见未来。在事物发展的长河中总有其因因果果,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今天发生的事,又会成为明天的历史,所以不懂得昨天就不能把握今天,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要割断历史。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是互相联系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学习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的历史,弄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以后,就会有助于我们懂得,为什么今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当我们从建国以前二十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未来是今天的延续。当我们迎来21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满怀信心地向前迈进的时候,我们总禁不住要回首那段屈辱悲怆壮烈的中国近现代史。江泽民总书记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一位历史巨人。以毛泽东著作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认识论的根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对青年毛泽东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进行探讨,也是不乏现实意义的。 一、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1.毛泽东的历史知识背景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则是明天的历史。所以,要懂得今天,就必须明白我们的昨天和前天。毛泽东认为:我  相似文献   

5.
重视和加强党政干部对历史的学习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要求全党要学习历史,他说,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也指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  相似文献   

6.
如何挖掘馆藏建国前期刊文献资源,更好地进行利用是图书馆做好情报信息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开发利用的意义 1.借鉴作用。建国前期刊文献,记录着建国以前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发展情况,保存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与前天”。在我们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不仅要认识现状,了解国情,也要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要认识和了解历史,就离不开对建国前期刊文献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列宁曾经告诫现实的人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邓小平同志更为明确地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现实的人们总是会从历史中汲取这样那样的营养来促进自己的发展。镇海区委抓住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坚持用高尚的历史精神来激励和塑造人,及时推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具有重要而特殊地位的教育工程,受到上下普遍好评,实乃情理之中。 一、镇海口众多海防遗迹蕴藏着丰富的历史 镇海口的海防遗迹多而集中、类型较全。目前列入统计的达30多处,其中海防遗址和后海塘两大类15个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而且都集中在招宝山一带2平方公里范围内。这在全省是罕见的。这些遗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用于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 《学习导报》2011,(22):33-33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9.
陈晋 《党史文汇》2008,(3):55-56
关于历史,人们不太陌生的一个比喻是,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记忆那样重要。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轻慢和忘记自己的历史,那将是不堪设想的,至少不会是一个拥有成熟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名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走到今天,已经下了世界上最精彩的一盘棋。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不自信,这是非常遗憾的。中国崛起是以一种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进行的,今后也会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深刻影响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以史鉴今,以史资政。这是领导干部热衷于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就意味着要向历史学习,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  相似文献   

12.
让历史告诉今天,对每一个生活在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人来说,20世纪的1978年,是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那一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命运,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让世人以一个全新的眼光看中国。而这个改变中国,影n向世界,推动人类进步的世纪伟人正是邓小平。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不仅说明过去,而且还会告诉未来。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程,其中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确立一个世界眼光。要确立一个世界眼光,不要以为是专对涉外部门和学者而言的,也不要以为只是公务官员的事情,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应该说这是每一...  相似文献   

14.
刘玉成 《红旗文稿》2012,(13):12-13
人民、历史和价值是决定一个政党、政权兴衰成败最核心的三种力量。人民是根基,历史是根据,价值是灵魂。作为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之一,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依然青春不老,给人民带来幸福与尊严,给民族带来光荣与复兴,给世界带来灿烂的中国故事,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史为据、以崇高价值为魂。今天,面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依然要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大众一边、站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边,站在代表人类最高理想的崇高价值一边,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永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5.
青年运动作为过程而存在,不仅有着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且展现出来的是生动性和具体性.如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客观事实去认识总结经验,探索和揭示青年自己运动的客观规律,是青年运动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怎样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同样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导向功能青年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研究青年运动的历史,就必须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一主旋律,“述往事,思来者”,使广大青年懂得要了解中国的今天,就不能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尤其是要正确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导向上重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晋 《党的文献》2007,(5):84-86
关于历史,人们不太陌生的一个比喻是,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记忆那样重要.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轻慢和忘记自己的历史,那将是不堪设想的,至少不会是一个拥有成熟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名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历史。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教科书,懂得历史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要读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史,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他认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要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善于从历史的大视野中考虑问题;要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习历史,将历史事件放在所处时代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0,(13):60-60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21,(5)
正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相似文献   

20.
《新湘评论》2010,(13):60-60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