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其信息容量、本质显现、影响力度逐渐变化。十九世纪末三十年是零星传入时期,影响微小。二十世纪初到十月革命前,多种流派社会主义纷纷传入中国,掀起传播热潮,但模糊混杂、难以分辨、相互冲突,尚未聚变为精神力量。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大规模传入中国,达到传播高潮,实现了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了明确的主题内容,即学习苏俄,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由此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头脑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不仅提出了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概念,而且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毛泽东的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社会.转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历史条件下 ,要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地位就必须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践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确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践的关系问题 ,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奠定了历史观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成就是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导下取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系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一样,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在内容上递进向前紧密相联,都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郭于晋 《传承》2014,(10):74-75
党的十三大首次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以后历届党代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有新的认识。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的说法包括了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前结束与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急于求成等历史事实 ,这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历史背景的一个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初始阶段、包括若干个发展阶段的很长的历史过程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这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与具体过程的一个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逐步完善、永无止境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实际上已经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包含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而且能够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逻辑演进表现在多个方面:从公平正义的地位看,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演进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和"更加注重公平"。从公平正义的体制性特征看,由传统计划经济的公平正义演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从公平正义的内容看,由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演进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从公平正义的范围和层次看,由较小范围、较低层次的公平正义演进为较大范围、较高层次的公平正义。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理论,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逐步演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和鲜明的历史时代背景;就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历史根据,以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为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不断展开,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新的认识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同时也客观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社会20多年来发展的新变化。在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前两步战略目标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对于在新阶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一个孕育和形成的过程,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客观的 ,它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又是一个分阶段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特定的实现程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出发 ,透彻的分析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并阐述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中共党的十五大报告 ,论述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以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主要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步建立、蓬勃发展到日臻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主要历程包括三方面: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身的重大创新,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实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提出概念,到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是这个理论逐步形成的阶段。十三年来这个理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并制订了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2001年江泽民的“七一”讲话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这个阶段的重要价值目的提了出来。十六大系统地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奋斗的目标和纲领,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从1978年的"北方谈话",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确立和坚持、贯彻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和关键环节,都凝结着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理论贡献。其中主要包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发出了新告诫等。  相似文献   

17.
对历史方位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是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前提。毛泽东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成就;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点的深入研究,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江泽民坚持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胡锦涛进一步强调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界定是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前提。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江泽民在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区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两个概念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19.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是一时的权益之计 ,不限于一种方针政策 ,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但其表述更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又具有中国特色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研究基本经济制度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劳动公有制与社会占有制的统一;相对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公有制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初级公有制,它具有市场兼容性、局部性、间接性和不完全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