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刚 《知识产权》2008,18(3):47-52
结合全国首例涉及P2P的侵权纠纷案,对P2P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此类案件由于上载者难以确定,并非必要共同诉讼,实践中只能起诉传播者;运用系统论分析传播者的行为,其行为使网络中分散、零乱的信息形成了数据库,产生了更大的"价值",因此构成帮助、诱导侵权.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4月3日开始一项新业务,即提供在线国际商标注册续展服务。注册了马德里国际商标体系的权利人,可在其商标到期日前的六个月内.通过WIPO的http://www.wipo.int/e—marks网址提供的电子续展服务,经一次手续,完成在多个国家的续展程序.以最少的费用,实现最佳的效果。这是马德里国际商标体系简化程序,提高效益的又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由P2P技术合法性争议得出确定该技术合法性的标准,并根据P2P技术类型划分了责任认定体系,进行相应的法理分析。最后,在归纳发达国家的防治对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解决P2P技术著作权侵权法律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P2P技术相关版权侵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立红  郝雷 《法学论坛》2006,21(2):90-95
上个世纪末以来,以Napster为代表的P2P软件的迅速兴盛,在导致P2P技术迅猛发展并打破了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互联网格局的同时,在版权领域也引发了一场又一场侵权与反侵权的较量。本文在详细解读P2P技术的基础上,从与P2P技术有关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自应负的版权侵权责任等方面,对P2P技术带来的版权侵权问题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今,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P2P技术为网络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版权侵权行为和侵权主体的复杂化,权利人和公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目前版权制度构建的利益平衡机制和维权手段已经严重落后于现实情况。在分析P2P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法律、技术和社会共享协议“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试图解决目前P2P技术引发的日益严重的版权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6.
P2P软件最终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迁 《知识产权》2004,14(5):9-13
大量网络用户使用P 2 P软件下载和向其他用户提供版权作品,严重影响了版权人的利益.本文指出:使用P 2 P软件下载作品构成版权法意义上的"复制"行为,而且很难归入"合理使用"或"个人使用例外".而将作品置入"共享目录"之中供其他P2P用户搜索和下载,则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这种侵权行为并不能因为难以追究最终用户的责任而获得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康建辉  单宇 《知识产权》2007,17(3):78-82
P2P软件的应用对版权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P2P软件的分类入手,针对P2P软件开发商在数据传输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结合中外有关侵权案例,论述了P2P软件开发商承担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并对其侵权责任的承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P2P技术自1999年诞生以来,由于其技术的本质特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法律上的问题,在学术界和司法界也存在过争议,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使得人们对于P2P很难给予一个准确和公平的判断,从而导致对P2P服务提供者是否侵权以及如何认定侵权模棱两可。随着P2P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技术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对其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问题也在司法实践中日渐成熟。结合中美典型案例分析P2P网络服务提供者在P2P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承担侵权责任的问题,以期为将来P2P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P2P侵权行为过程中,涉及四种主体——源文件上传者、下载者、网络平台服务供应商、网络内容服务供应商。各种主体在整个行为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其权利义务各不相同,哪些主体应追究刑事责任,哪些主体行为不应划入刑法的范畴,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谭锐  郑瑞琨 《山东审判》2006,22(6):98-99
P2P是英文Peer toPeer的缩写,即点对点技术。P2P技术无需直接提供传输内容的服务器,而使用户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完成数据或服务的交换任务,参与其中的用户数量越多,传输信息的速度也越快,因而实现了网络“从集中化管理”到“非集中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被称之“为自电子邮件和万维网产生以来互联网上发生的最大革命”。P2P软件固然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在整个文件交换过程中,缺少可以干预的因素,使大量享有版权的MP3歌曲、电影和电子书籍被P2P软件使用用“户尽情地交换”,P2P软件使用用户的这种“尽情交换”行为,是…  相似文献   

12.
13.
潘晨 《法制与社会》2012,(9):270-271
P2P技术因其传播主体的任意性、传播客体的广泛性、传播过程的难控性导致著作权侵权.P2P侵权行为应从用户上传、网络服务提供者、用户下载三个环节加以认定.P2P技术下著作权的法律保护,要在建立著作权补偿金制度、规范P2P软件和网站的标准、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以调解和判决方式审结原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销售《舒克和贝塔》、《宝莲灯》和《黑猫警长》盗版光盘的三家销售商和相关音像出版社为被告提起的三起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15.
P2P技术下我国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慧 《法制与社会》2010,(6):148-148,150
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我国实际,试将英美国家通过判例形式确定的一系列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逻辑化,以期适用于我国成文法的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16.
胡蓉 《四川审判》2002,(4):39-4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商标作为商品竞争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犯罪分子为牟取巨额利润,商标犯罪愈演愈烈,且具有智能化、复杂化、隐蔽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等特点.在实践中,往往与商标民事侵权行为纠缠不清.容易混淆,有必要依据法律的规定,从理论与实践上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P2P开辟了互联网的新时代,它搭建了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但在该资源被更多的人交换和分享的时候,权利人却没有因此而获利。先进的技术给法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P2P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通过P2P传递资源的网络终端用户,他们的行为是否侵权?学界众说纷纭,笔者在此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刘刚 《知识产权》1999,9(5):40-41
近期,笔者受托代理了一个“豆制品箱”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纠纷上诉案。在代理工作中,笔者颇有些体会,想在此与同仁们做一交流。 该案的当事人双方均系同一市内经营豆制品的同行企业。一审原告方(下称甲方)从某塑料厂购入的四个侧壁皆封闭的矩形塑料冷冻盘,在其两个长侧壁上各钻了三排圆孔作豆制品周转箱用,并于1996年7月5日就其提出“豆制品箱”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后经中国专利局审查批准,于1997年4月24日被颁发专利证书,1997年5月21日被给予专利授权公告。该案的一审被告方(下称乙方)在1996年12月投产时,也从同一个塑料厂购入同样的塑料冷冻盘…  相似文献   

19.
20.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孕育出了新的作品传播方式,新的作品传播方式的产生,也就意味着新的侵权模式的出现.P2P网络开启了网络时代新纪元,而用户在享受其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将网络资源共享的问题推到了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本文通过分析享有解决途径,总结出侵权认定原则,并引入节点控制技术,为更好解决网络资源共事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