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金成 《当代贵州》2014,(11):22-22
正"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教育实践活动能不能开展好,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第一责任人。"从江县委书记王之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上说。率先学率先改"要始终把学习教育摆在首位,把教育实践活动与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一把手要首先当好第一个不走形式的人。"2月19日,县委书记王之政在县委常委会第一次集中学习会上对全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6,(6)
正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保护,是指为防止自然环境恶化,努力通过改善环境使之适于人类生存、劳动和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如果把违背环保理念的行为称之为"不环保行为",那么,"不环保行为"则是"环保麻木症"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小到随地吐痰、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污染"小环境".大到对森林滥砍滥伐、向江河湖海滥排污染物破坏"大环境".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有超过2.7亿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大约有3亿人每天都在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1.9亿人患病.  相似文献   

4.
老子生活于"泽国"之称的楚国,他对孕育楚国物质和精神的"水"充满了感悟和思索.水的状态、水的性质、水的运动规律,"尚水"情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体现.水启发着老子的灵感,水的品格与老子的"道"论交融贯通、合而为一,自然之水上升为道德之水、生命之水、宇宙本体之水.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张世英先生,早已为学人所熟知。近20年来,他研究中西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天人之际"的新观点。张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应是建立在"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因此,《新哲学讲演录》以此为纲,分设本体论与认识论(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万物一体"观,即"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审美观(主要讲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伦理观(主要讲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也是道德的境界)、历史观(主要讲万物一体的哲学,将指引我们从古今融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江是一个拥有24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从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我们要畅想"中国梦",致力"从江梦",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坚定"中国梦是  相似文献   

7.
正贵广高铁的开通和从江高铁站的投用,为周边苗乡侗寨以旅游业为引领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8月23日,广州的陈志疆一家4口坐上贵广高铁,开始了他们的贵州游。"第一站是从江站,听说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很神秘,我们乘高铁来一探究竟。"贵广高铁从江站位于从江县洛香镇,地处从江县和黎平县交界之处,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从江借势贵广高铁,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着力打造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13,(7):44-45
<正>人是矛盾的存在。"诗意的栖居"是生活中的人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境界,然而,当人们运用工业文明的手段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享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却失去了可以"诗意的栖居"的生存环境。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远远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他的皇皇巨著《存在与时间》中指出,由于科技对自然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现实中人类面临着种种危机。他提出要保护人类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实现人类的"诗意栖居"。所谓"诗意",就是人与自然自由自在地相处的境界,他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解释道:"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20,(9)
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中有句话讲儒家教育的宗旨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中国古典诗词以其意象之美、情感之美、境界之美和语言之美,为一代代中国人建构起了一个诗意的中国。所以,当我们"举头望明月"时,可能还会想起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想起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因为凝结了这些"诗仙""诗佛""诗圣"们的诗之意象、情感与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从贵阳乘坐高铁,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从江站;再乘坐半个小时汽车,便来到黔东南州从江县城。在素有沿海入黔"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的从江走访,记者看到多项"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大交通体系跑出从江"加速度"、全域旅游打造新的增长极、精准施策补齐发展"短板"……一系列"战绩"的背后,展示出这块土地上干部群众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激情。"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绝对化的经济理性导致对自然环境的损害经济理性是近代经济学鼻祖英国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斯密凭着自己对人性的观察,认为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经济人",都有理性的利己之心,主观上的利己心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展开竞争,客  相似文献   

13.
正坪寨村是从江县西山镇政府所在腹地,东与本镇陡寨村接壤,南与顶洞村相交,西与卡翁村毗邻,北与广西梅林村相依,是从江南下广西的主要通道之一。全村共1个自然寨15个村民小组,387户15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贫困人口442人。近年来,坪寨村积极响应"夏秋攻势"号令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以强化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壮大产业发展为抓手,走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证书,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贵州唯一的入选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块世界级的金字招牌,保护好、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从江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而且是推动从江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及其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动态  相似文献   

15.
周建华 《学习月刊》2012,(4):51+77-51,77
对存在的思考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部分。海氏关于“诗意的栖居”的思索来源于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本意在于通过诗与思的对话来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存。如何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以栖居.文艺和语言为主要支点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一般人眼中.栖居多指住房,劳作,  相似文献   

16.
乐谱与乐手/融于教/学校之"教"与社会之"教"/"融"是什么状态/涵于制/"魂"与"制"/"依制而行"/"转化入制"/国家治理体系/价值评估制度/行于众/人人都是"筑堤人"/行于细和实/行于乡邦和异域/"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乐学、勇言、修己、实行、常思/化于境/国有所染、士有所染/日常生活环境/网络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美丽中国与美好中国  相似文献   

17.
李雨 《党员文摘》2023,(1):10-12
长江东入海,江水奔腾不息,一如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伴随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追寻每个人心中的诗意人生。万里长江,奔腾不息,流出了河姆渡、良渚等新石器文化,也淌出了阳刚之巴蜀、浪漫之荆楚、婉约之吴越,又汇纳了儒释道三家,造就了大江之畔的和美生活。中华文明的千年诗意与滔滔江水水乳交融,终呈如今丰盈多姿的万千气象。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建》2017,(12)
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科学辩证的哲学角度,深刻地说明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说明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像安吉的余村,他们如今在优美闲适、古朴诗意的环境开展旅游活动,以自产的竹制品开发推进绿色经济活动,这都是一种自身天然自生力量的合理推动,既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两厢受益。当地群众说:这个理  相似文献   

20.
张坪 《世纪桥》2009,(24):41-42
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发展。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发展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人类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印迹。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取之有度,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惩罚。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本文结合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探讨历史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