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放 《探索》2005,(3):186-188
1994年,我在为《20世纪世界通鉴》撰写导论时,曾经思考如何来总结整个20世纪世界政治的变化。最后以《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为题,概括出如下三次浪潮:即20世纪上半叶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一次浪潮和专制势力的反扑;20世纪中叶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二次浪潮和专制势力的回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三次浪潮,民主化已蔚为世界发展洪流①。从以上我对这三次浪潮的表述可以看出,我的中心题旨是在说明,在当代民主化已为世界发展洪流的态势下,专制已经无力反扑,无法回潮,奄奄一息,苟延残喘,即将被世界民主的洪流冲刷干净,…  相似文献   

2.
朱杰  孙焱杰 《世纪桥》2011,(9):70-71,85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影响的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团结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掌握国际反华势力的动态,制定全面的应对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国情以及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中西方不同视域下的协商民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民主立场相背离的情况和西方制度性不平等的存在,致使西方协商民主尽管不缺乏通向现实的理论路径,但是还是存在现实的制度困境.在民主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比西方更高级的民主制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正经济全球化与民主的互动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客观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的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影响了全球民主政治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民主价值的传播、民主力量的壮大,能够反过来支持市场经济的加速扩展,有利于打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尽快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从而成为助推全球化进程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牛安生 《学习论坛》2008,24(7):13-15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国内公民社会的兴起、世界民主化浪潮决定了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6.
政党民主化是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基点,建立政党与国家及社会之间民主联系的政治过程。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现代政党都在积极推进自身改革,政党民主化成为政党政治发展必然选择,是政府获取合法性的根本前提,提高行政力的重要基础,公民社会成熟化的必然要求和政党现代化的主体工程。必须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党建理论,优化制度环境,调整结构功能,探索科学方法,不断提高执政党民主化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民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体现的是一种自主、平等、公正的制度诉求和道德理念。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汹涌和政治多极化的日益发展,不仅提出了将民主化的国际关系提上国际政治议事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也使其具有了进一步的现实可能性。但是国际权力政治运行中的霸权行径和专横作风的存在,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设置了许多羁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第三波民主化的蓬勃发展构成了战后全球民主化的又一波高潮。经过这一轮的民主化进程,全球所谓的"民主国家"在数量上第一次超过了"非民主国家"。然而,在全球民主化突飞猛进的同时,人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严酷的现实,即在经历过第三波民主化的国家或地区中,大范围的民主"回潮"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第三波民主化的蓬勃发展构成了战后全球民主化的又一波高潮。经过这一轮的民主化进程,全球所谓的"民主国家"在数量上第一次超过了"非民主国家"。然而,在全球民主化突飞猛进的同时,人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严酷的现实,即在经历过第三波民主化的国家或地区中,大范围的民主"回潮"与"劣质民主"的出现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  相似文献   

10.
赵春丽  李捷 《探索》2007,(3):76-78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大多是“外生型民主”,它是在二战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开始的,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文明冲击和影响下的产物。在民主建设的进程上,表现为民主文化落后、民主能力低下与制度超前共存,虽然在速度上呈现加速态势,但是大多没能形成有效而持久的民主制度,呈现脆弱性和反复性并存的局面。我们应积极应对全球化和西方国家对当前我国民主建设的压力和挑战,把握后发国家民主建设的规律和经验教训,稳步推进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不仅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且对人类的文明和生活日益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宗教作为一种意识文化生活已与全球化形成了一种互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宗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会更加显现。为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宗教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必然受到全球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加大了改革开放的难度和风险。全球化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彰显,也给两制关系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全球化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渐成国际社会的一股潮流,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但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做法及“明的冲突”、“中国威胁论”等思潮的出现,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构成了严重的阻碍。面对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必须树立经济、政治、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观念,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一个相当长期和异常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生活高度社会化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发展趋势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全球化“是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全球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社会主义;真正的“全球化“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时代.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整个思想进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析与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相对应的是他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形式的预测,这一预测分为马克思早年的“共同胜利论”和晚年的“跨越论”两个阶段。马克思这两个阶段的理论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跨越论”是“共同胜利论”的逻辑结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动因则是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它解决的主要问题.因而理论的着重点不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着重点是执政党。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了执政党如何建设、如何坚持先进性、如何执政兴国的问题.形成一整套治党治国治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执政党理论的建构作出了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个时间问题,我们要在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高度上认识中国参与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化多元主义等立场上得出的反全球化结论,都有可能使中国利用世界市场提升本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努力落空,因而都是需要加以反对的。我们在敢于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又要善于融入全球化。我们绝对不能低估全球化的风险,但是,回应挑战、抵御风险的努力也要在全球化框架中进行,我们要走出“挑战—回应”的旧模式,代之以“回应—创新”的新模式,即以融入全球化为契机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对区域和国际安全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构成一种威胁?近段时期以来,西方流行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诚然,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是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挑战 ,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社会主义国家应积极投入全球化进程之中 ,并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轫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从此,伴随着资本的流动,殖民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形成,最终建立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自此,世界历史便开始了反对以统治、干涉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也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开始了追求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就是国际社会普遍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导致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化冲突,全球化引发的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普遍主义与个别主义的冲突,化霸权与民族化的冲突。全球化的深化和发展必然进一步加剧化的这种冲突与对抗。所以,我们要以一种超越的视野来整合各方面的因素,重建化认同,促进化合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