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世界格局继续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新的多极格局尚未形成,世界仍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转换期。 其根据是:美国实力地位遭到削弱。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比重1967年为34%,90年代初为23%,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目前,西欧经济实力大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种种特殊的条件和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持续了大约20年的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进入70年代后,其经济状况都程度不同地陷入滞胀的困境,但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至80年代末,帝国主义国家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际贸易的70%以上。尽管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帝国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一看生产资料的占有从生产资料的占有看,私有制没有改变,垄断还在进一步发展。以美国为例,最大的ZOO家公司在制造业总资产所占的比重,战后初期为47.2%,19…  相似文献   

3.
文摘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日本已成为仅次子美国的经济大国。70年代日本在钢铁、汽车、电视机等方面成为美国的激烈竞争的对手,80年代又在高技术领域向美国提出了挑战。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比日美高技术的实力。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日美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实力相当。微电子技术是尖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日本的微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到1985年其产值达178.42万亿日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钢铁、化学工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核心的集成电路发展更为迅速,其产值年可达72.2亿美元,约占世界1/3强。目前,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方面,日本已开始领先。在电子计算机方面,日本企业制造硬件技术的某些方面已超过美国,但其在软件方面  相似文献   

4.
三十多年来,台湾的外贸很大一部份是同美国日本两国进行的。从五十年代开始,与美日两国的贸易额占台湾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基本上在50%以上。从出口看。台湾40—50%的商品出口到美日市场;从  相似文献   

5.
新论摘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客观分析全球经济,中国现在还说不上是“世界工厂”,而只是世界加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 他说,1999年,美国制造业占世界20%,日本占15%,中国只占5%,出口额远在美、德、日等国之下,而且产品品种少,档次低,真正大而强的企业不多。200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1家,都不是制造业。中国出口产品构成中,加工贸易占50%以上,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70%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三个帝国主义中心——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工业产品占80%以上,外贸额占65%以上。  相似文献   

7.
我国旱涝灾害的可公度性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门可佩 《中国减灾》1999,9(2):14-1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次高、受灾损失最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气象和地震灾害最为严重。每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6%(美国占0.27%,日本占0.5%)和财政收入的27%[1]。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  相似文献   

8.
一、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呈加速发展趋势近20年来,国际贸易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1975—1985年,美、英、法、德、日5国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了73.1%,而1985—1995年,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353%,是前10年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在世界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占80%,而美、英、德、法、日5国又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的90%以上,仅美国就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1/3以上。国际技术贸易快速增长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黄淑瑶 《新东方》2009,(10):27-31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产业以来,它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美、日、英、意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罗燕 《北京观察》2007,(2):18-20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采取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宏观战略,中国社会便出现巨大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国际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但基本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种是倾向于乐观主义的认识,主要是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经济不仅总量实现快速增长,2005年已超越英法成为仅次于美、日、德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无论是庞大的外汇储备还是占世界贸易6.73%的额度、乃至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无不触动着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美、德、日等主要发达工业国家目前仍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一个鲜明对比:以美、德、日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持续减缓,甚至衰退,而以亚洲、拉美、东欧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这一趋势的发展,使许多经济学家坚信,未来25年,全球经济格局可能出现150年来最剧烈的重组.而在这种趋势中,亚太地区又是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地区.近年来,亚太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贸易增长迅速,投资增势旺盛,高科技日新月异,区域合作加强,全面发展的势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中国所处的东亚.如果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区域在20世纪初取代了过去500年由欧洲独领风骚的世界经济重心,标志世界经济重心移位的话,那么,当我们要跨入21世纪的时候,全球经济新秩序的重心必然是在亚太地区.当今,经济已成为国际关系中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永志 《前沿》2007,(6):201-20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东亚国家经济的腾飞,亚太地区作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冷战后,亚太地区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出现了中、美、日、俄、东盟“五极力量”相互制衡的局面。其中,中美两国对亚太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主导作用,而中美日三角关系是该地区关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三国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冷战后亚太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中国在亚太地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其选择和制定自己的“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13.
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谋求成为"政治大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欲达成其角色重要嬗变的主观诉求。这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世界战略格局走向多极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面临着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的窘境,无力与美国正面抗衡,美国作为谁一超级大国,妄图凭借其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当前,世界格局呈现为“一超多强”的态势,“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则是指欧洲、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国际战略力量。虽然美国的实力明显高出一筹,但美国与其它“极”之间存在着矛盾,面…  相似文献   

15.
多极趋势不可阻挡“单极世界”是二战以后美国一直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争霸,目的就是想搞垮苏联,独霸世界事务。苏联的解体为美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良机。最近几年,美国领导人一再宣称,美国现在已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今后的任务是制订“有远见的政策”,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并使二十一世纪成为“美国世纪”。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7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仅军费开支就高达2600亿美元,而俄、日、德、法、英、中六国的军费加在一起只相当于美国军费的63%。美国在科技方面有27…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认为,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因素。专家们则认为,“知识经济”恰当地概括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知识经济的崛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专家们估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的5%一20%提高到刀年代至如年代的70%一80%。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经合组织指出,在过去10年中,该组织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近12亿人口中,农民占SO%左右,农业产值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现代化进程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国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SO年代,我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撑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全中国人民的温饱基本得到解决。90年代,农业继续作为基础产业,要支撑国民生产总值在199O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我国未…  相似文献   

18.
一、立法评估的背景和作用瑞士的立法评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公共部门的扩大和发展,公共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大幅提  相似文献   

19.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2006年第19期的《求是》上发表文章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同任何其他科学思想体系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从国际来看,世界形势跌宕起伏、风云变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数十年后,多米诺骨牌般地纷纷丧失执政地位。由此开始,冷战格局结束,世界开始朝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力图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13,(11):7-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位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l%,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