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12)
大卫·哈维在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空间问题"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运行的必然结果,因此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之中。大卫·哈维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已经由阶级对立问题转变为资本的"过度累积"问题。面对资本的"过度累积",资本主义通过"时空修复"的方式缓解了危机的爆发,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在修复的过程中引发了"不平衡地理发展""新帝国主义"实践等消极的后果,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反对资本主义的浪潮,完美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生产关系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为指导,必须把货币和资本不是看作物而是看作一定的生产关系,把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看作是生产关系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为了说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需要揭示资本流通过程和简单商品流通过程的区别,说明资本流通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在此基础上,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和产物,是许多经济变革的总结,要以之前的各种生产形态的灭亡和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前提。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资本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思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维度。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扩张需要文化的辅佐,文化发展需要资本提供动力,这既表现为资本的文化逻辑,又表现为文化的资本逻辑,两者在发展逻辑上呈现出相融共生的特点。必须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由资本掌控的,即它是以资本为原则的,资本逻辑就是它的发展逻辑。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宰制文化,必然导致社会陷入普遍的异化和拜物教之中,人的精神意义和生活价值也会随之物化。因此,随着文化权力的终结,资本权力也将终结。以追求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文化,完全可以在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中为人类的存在和价值赢得空间。但是,文化的资本逻辑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永远只能做资本的"奴仆"。只要"资本"主导整个社会,资本主义要真正实现自身的超越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正确审视资本与文化的关系,在制度的层面为其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哈维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针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强调资本帝国主义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形态,权力的领土逻辑与资本逻辑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进而对其理论进行理论性的说明和评价,分析了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葛照金 《学理论》2011,(24):23-24
资本社会主义是一个标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社会主义资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挑战三个方面来理解它。虽然资本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特征中包含种种资本主义因素,但它的目标是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1,(10)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的灭亡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他所处时期的虚拟资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希法亭对帝国主义时期的股份公司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创业利润"理论。希法亭的"创业利润"理论是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资本就在社会中处于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现代社会的进步基本上是在反对资本的过程中实现的。当前,全球化为资本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也为反对资本的斗争提供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资本一般与社会主义资本杜万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区分了资本所经历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在整个《资本论》中极其科学详实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为我们认识商品经济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资本文明的深刻洞察和辩证批判揭示出资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资本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出一条从跨越资本到利用资本,再到驾驭资本的现代化之路,历史地开启了辩证看待资本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解构资本文明与资本主义单向锁定、丰富资本文明的辩证蕴含与实践场域、拓宽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现实路径的三重向度上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对待资本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资本主义二重演绎的时代,资产阶级学者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有鉴于此,马克思从资本作为依托物反映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经济形式这一观点出发,深刻诊断出资本式生产实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颠倒反映。资本因不可克服的超越界限与制造界限的冲突,给经济社会良性运转、人与自然友好共生、人的全面发展等带来深重危害。人类既可选择维护资本逻辑的“消极式”扬弃资本路径,更可采用牵引资本服务人发展的“积极式”扬弃资本路径。重视并利用资本文明成果、辩证应对资本二重作用、熟谙资本扬弃的多元性和共同性,分别是马克思资本批判与扬弃思想启发我们对待资本的总体态度、基本思路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1.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经典文献之一。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斗争需要,通过汲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马克思创作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相关范畴,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的关系。以雇佣劳动与资本对立关系为基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阶级剥削的秘密及其对人类劳动本质的背离。《雇佣劳动与资本》衔接着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对批判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无产阶级逐渐消失论”具有时代意义,对我国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是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不和谐不仅反映了入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超越自然界的悖论。现代资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人类发展的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效益。生态的资本化加剧了生态恶化,也从侧面反映了生态政治中的民主、平等和社会矛盾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辩证地考察了资本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极对立的机械思维方式。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尝试资本的社会化变革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王巍 《理论视野》2014,(1):41-45
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资本的理解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语境,造成对资本的误读与滥用。资本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建构与扩张的过程中既表现出贪婪、血腥、消极、罪恶的一面,又表现出积极、文明、进步的一面。对于资本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应给予合理的评判,既不能以个人意志和个人喜好为标准,也不能以抽象的观念和原则为标准;既不能以道德要求为标准,也不能以完美与否为尺度,而应以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为标准和尺度。在当代中国,资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但它并不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为此,应以理性的眼光科学审视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数字劳动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视角看,数字劳动的产生和扩展是嵌入在当代资本形态的数字化转型之中的,其本质是数字资本将人的数字化活动及其产物进一步改造为社会再生产的中介环节,使资本扩张与主体生产建立更为紧密的关联。数字劳动异化意味着资本权力借助数字技术更隐蔽地渗入社会关系和生命过程,深层规范着人的欲望和个性的再生产。扬弃当代资本主义中的数字劳动异化既不能通过放弃数字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也不能通过技术加速的方式来完成,而是要将技术治理和资本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更新主体的劳动观念、规范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7)
资本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是物化为生产关系的资本矛盾运动的一种规律,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规律。资本逻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推进始终是和资本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一种弹性,既能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同时又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伤害,就我们当前中国国情来讲,就是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一幅"二重裂变"的壮丽图景: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史诗"般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历经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这二者的相互交织构成了现代社会矛盾裂变的典型特征。如此声势浩大的"二重裂变"之所以恰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发生,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得从"内力"着眼,此处的"内力"其实就是资本逻辑二重性的应力作用。可以说,资本逻辑二重性的应力是现代社会发生"二重裂变"的原动因。探讨现代社会的二重裂变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范畴,借助这些范畴,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运动规律,建立了资本理论一般。文章从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就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反映的当代表现、剩余价值占有主体的当代变化、资本运营机理的当代应然、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当代地位等,探讨其当代性价值,旨在促进资本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2)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一针见血。他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深刻剖析了资本的概念,对资本范畴的理解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的概念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他提出了"资本按其本质来说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的命题,厘定资本的本质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物。  相似文献   

20.
高广旭 《理论探讨》2022,(3):136-143
资本文明以交换价值至上的资本逻辑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样式和精神生活图景,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使人类的道德生活陷入诸多困境之中。资本文明构建的道德生活图景及其精神困境表明,资本作为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不仅推动了现代人道德生活方式的生成,而且将现代性道德生活的精神悖论推向极致。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种生产关系的终结意味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开启。共产主义作为超越资本文明的新文明形态,通过重构物质生产关系以重建道德生活的现实生活基础,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后资本文明的伦理精神图景。在共产主义的伦理精神图景中,资本文明的道德困境能够获得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