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北省平山县努力做好农村特困户救济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为主体、社会互助为辅助、临时救助为补充、优惠政策相配套、基层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救济工作难度很大,而现行救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许多传统的救济手段沿用至今.尽管近些年来进行了很多改革,但从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政府的救济还停留在单纯生活救济上,灾民生活救济、五保供养和临时性社会救济仍然是主要手段,救济制度建设仍然是粗放型的,社会力量在农村贫困救助中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笔者认为,要提高治贫能力,增强救助效果,必须建立社会互助制度,构筑农村救助新体系.而要建立社会互助制度,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新闻办9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转型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1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从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的历史转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北省栾城县初步建立起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灾民救济、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大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字     
《台声》2008,(4):5-5,7,9
9项: 5年来,我国已建立9项社会求助制度:城乡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应急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王瑞 《人民政坛》2013,(11):13-15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救助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定和出台社会救助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时正新 《中国民政》2003,(12):22-24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相比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来讲,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几十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也经历了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并逐步推开,现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一次成功的变革,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开始通行国际惯例,走上  相似文献   

8.
郑全红 《人民政坛》2013,(11):11-13
社会救助,又被称为社会救济、公共援助、国民扶助等。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个人、家庭、自然、社会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无法维持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物质接济或者服务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社会困难群体摆脱生存危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措施。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安全体系中最基本的“兜底线”,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讯     
湖南省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通知》(湘政发[2005]14号),要求今年全省普遍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特困户救助)和救灾、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和法律等专项救助相衔接,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相配套,以其他临时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要加强部门  相似文献   

10.
省政府原则同意省民政厅《关于建立我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九五”期间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望各地将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思路与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炳银 《中国民政》2004,(10):23-24
天津市构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思路于2001年提出,经过近4年边探索边实践,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特困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济、灾害救济相辅助相协调的多项制度;在此基础上,与之相配套的工作网络、政策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及多元化融资渠道和良好有效的运行机制也得到确立.体系框架的雏型已显现,体现其内的体系构建的基本构思在实际运作中深化.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讯     
宗河 《中国民政》2006,(1):28-28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 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 [2005]118号)。《意见》提出了继续完善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农 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灾 害应急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流浪乞讨 人员救助制度等十项救助举措,力争到 2007年在全省基本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 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 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慈善救助、其 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  相似文献   

13.
<正>东府[2015]10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东莞市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1月19日东莞市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制度,规范临时救助工作,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广东省社会救济条例》、《广东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等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讯     
江西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完善全省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赣府发[2003]10号),明确了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的对象,救济标准、救济款发放、救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等有关问题。救助对象分为常年救助和临时救助两大类。对常年救助对象发放《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每户一证,救济标准每人每年原则上补助200元,由乡(镇)按季度发放;对临时救助对象发放《农村特困群众临时救助卡》,每人每年原则上补助60  相似文献   

1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九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城市社会救济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和基本手段,在当前的形势发展中、工作推进的现实需求最为迫切。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这项工作已经从社会救济发展到了社会救助,而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工作体系。对此项工作的改革拓展,应该首先从目标的定位入手,为整个体系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立足点。以下,结合上海市城市社会救助工作,谈几点认识:一、城市社会救济工作的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尤其建立健全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操作程序明确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的制度目标。尽管如此,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救助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1月初,陕西省法制办、民政厅组成考察团应邀考察了瑞典、俄罗斯的社会救助工作及立法情况。现将考察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报告如下:一、瑞典和俄罗斯社会救助制度述要(一)瑞典瑞典社会救助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这一时期,由于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会的救济作用非常明显。在19世纪中期政教分离后,社会救济交由各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危险驾驶被害人为视角,讨论被害人可能获得救济的三种基本理论,并提出三条救济路径:加害人赔偿、国家补偿、社会救助。这三条路径有先后主次之分,应建立健全以加害人赔偿为主、国家补偿为辅、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综合救济机制。由于加害人赔偿的能力有限、国家补偿的责任有限、社会救助的道义有限,在加害人无力赔偿被害人损失时,对被害人实施国家补偿和社会救助,以确保被害人的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春荒、冬令期间的灾民生活救济直接影响到灾区稳定。青海省严格落实救助工作规程,完善救助制度,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时,由政府和社会按法定程序予以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内容,也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本文结合近年来浙江省探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实践,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涵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