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批老人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信念,默默无闻,他们从来都不是聚光灯的焦点,或者说他们也从来都没想过像明星一样去生活,他们那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坚持  相似文献   

2.
幸福在哪里     
马建玉家住农十二师三坪农场头屯街社区,他在单位里任保管,兼职市场管理工作。妻子马存花刚退休在家,三个女儿都在乌市有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只要有空她们总是想着这个家,常回家来看看他们,来的时侯从来都不空手,除了买东西,总是不忘给他们几百元零花钱。  相似文献   

3.
<正>她自立自强,有人问她,嫁给一个监狱干警,不觉得生活枯燥有压力么?她却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有压力了!没有压力怎么才能把属于我的那半军功章拿回来啊?!看似俏皮的话语,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她从来没有后悔,也从来都没有任何抱怨,她吃了多少苦,度过多少孤寂的日子,那都是无法计算,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描绘出新时期"警嫂"的良好形象,她不仅有了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4.
"敬而远之"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法律形成的一种普遍态度.在大部分国人眼中,守法就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过日子,就是不蹲监狱不进派出所,就是万事大吉一切平安.在中国,如果说绝大部分守法者都是"法盲"(包括一些高层次的知识分子),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对绝大部分守法者来说,他们的法律知识大多来自父母对他们从小的道德说教,或者自己在生活成长环境中的偶尔见闻,从来就很少去专门地学习.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说,他们懂得的与其说是法律知识,不如说是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5.
习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边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最终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让他们有事可干,二是要有相当的物质待遇。虽然物资匮乏,生活异常艰苦,但边区对精神劳动的尊重,绝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赞美,而是通过有差别的供给制,外加专门针对知识分子的稿酬制,给予切实照顾。这种特殊照顾,出发点当然是为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到中国革命事业当中来。它还说明:第一,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向往、追寻、融入进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政党。第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已奠定的优良传统。第三,在经济收入和物质待遇上,我们党从来反对自己的干部去攀比其他高收入者。第四,知识分子投身到为人民和民族的大事业中去,并作出贡献,就会得到理所当然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海原生活环境艰苦,自然灾害频繁,素以“苦甲天下”而闻名于世。但是,顽强不屈的海原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与大自然与贫穷落后的抗争。当人们走进海原的山山川川,家家户户,就会被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磨练出来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打动,会被他们热爱生活、穷则思变的顽强品格所打动。近年来,在海原县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当中有的是科学种养方面的“行家里手”,有的是小有成就的企业家,有的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8.
石文 《党课》2014,(15):82-82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好官、清官、廉官。他们心系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恪守自己的官箴、官德,勤政、廉政,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9.
论修清史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同样有许多自己的特征。特征之一是从有文字纪载以来,私人和国家编修的国家历史,一直沿继下来,从来没有中断过。孔子修春秋,虽然文字简略,却概括地纪录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1959年夏季,一个细雨沥沥的上午,庐山京剧团的几位姑娘嘻嘻哈哈地经过庐山剧院门口,发现排队买票的一位中年男子挺面熟,哦,原来是周总理的秘书。姑娘们问:不是给总理、邓大姐和你们发了票吗?秘书笑笑说,总理和邓大姐把票都送给服务员了,他们看戏看电影从来都是自己掏钱。  相似文献   

11.
阿峻 《学习导报》2012,(8):42-44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大弟周恩溥,小弟周恩寿。从1957年始,周恩溥的后人周荣庆一家一直低调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后人中,除了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维持生活。周家人从不炫耀身世,如同"隐居"一样,日子过得平淡,甚至寒碜,但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他们在平凡、平静、平常中度过每一天……  相似文献   

12.
阿峻 《党史纵横》2011,(12):28-30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二弟周恩溥,三弟周恩寿。从1957年始,周恩溥的后人周荣庆一家一直低调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后人中,除了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维持生活。周家人从不炫耀身世,如同"隐居"一样,日子过得平淡,甚至清苦,但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他们在平凡、平静、平常中度过每一天……  相似文献   

13.
不平淡的1991 从1979年到2002年这124年间,1991年正好在中间点上。那一年,中国人还是喜欢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希望所有的人像自己一样思考问题。无论是“左”的人士还是“右”的人们,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他们从来不肯改变自己,而改变别人的努力又总是徒劳。邓  相似文献   

14.
父母的双手     
他们是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人。与其他中国九亿农民工一样,土生土长的老实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兢兢业业;一辈子又辛辛苦苦养育了我们,不厌其烦,这就是我的父母。父母很早就来到了新疆,至今已经25年了,而且从来没有挪过地方,不是不想动,只是比较怀念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居委会管片内这几年有好几位老人丧偶,他们后来又找了老伴,可是再婚时没有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就以夫妻名义生活了。我们劝他们去蝥记,可有的老人说,婚姻登记是年轻人的事,现在儿女都这么大了,自己再去登记颜面上不好看,都这么大岁数了,再婚以后共同生活的时间也不长了,  相似文献   

16.
正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父亲自1964年来兵团连队工作后,就一直没挪过窝,他们对这种日升而出,日落而归的生活并不感到乏味,只知道勤勤恳恳地劳作,将儿女拉扯大,直到退休他们仍然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他们生活了40年的连队。  相似文献   

17.
生于青海,长于玉树,今年51岁的昂才从来都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走出高原,到首都北京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18.
生活的开始     
比塞尔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里。可是在一位学者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村庄。这里的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沙漠,据说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这片贫疼的土地,而是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指示,我认为,这不仅是对领导干部讲的,也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我们每个党员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讲政治”的精神,把讲政治当成自己应有的职责,带头落实讲政治的要求.(一)讲政治是共产党的基本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各阶级中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各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产生了政治.各阶级根据自己的经济地位而进行的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活动,从来就是政治领域的中心内容,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他们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各阶级在这一活动中,都要由自发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斗争中,发展到集中地自觉地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一定的阶级以独立的姿态  相似文献   

20.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提到:刘邓从来坚持自己起草文件和报告,从不让人给他们写讲话稿子.刘邓有个共同的特点,讲话从来不拿讲话稿,但一篇讲话,洋洋洒洒数小时,竟然十分精彩,真可谓“胸有成竹”、“腹稿在怀”.(第586)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大部分文章都是他的讲话、谈话形成的.他的这种“讲话从来不拿讲话稿”的务实领导作风的确是令人钦佩和值得效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