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把人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统一了起来。幸福是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和体验,和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他人(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自然和谐发展演进相互促进的一种存在状态。幸福的实践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但实践的负面效应正在影响着幸福的和谐发展,必须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如果人们注意把握满足需要的尺度,理性调控欲望,懂得知足,就一定会有幸福感.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作为特殊职业、特殊岗位、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民幸福的基础上,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既是一种个体感受,也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包含个体潜藏着的尚未显露的素质部分,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得到开发,在未来得以显现并发挥作用。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幸福能力对于幸福感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幸福的能力是幸福能力培养之原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认识什么是幸福,才能发现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是幸福能力培养之核心,只有保持身心健康、保持积极状态、保持中庸之心,才能获得幸福;拓展幸福的能力是幸福能力培养之升华,只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世界,才能拓展幸福。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文章分析了"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追求幸福梦想的内在动力;主动创造是实现幸福梦想的前提;物质幸福梦与精神幸福梦的统一;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幸福梦的统一;人的幸福梦与生态幸福梦的统一;国家幸福梦与世界幸福梦的统一。其幸福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对现阶段建设"幸福中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洋 《学理论》2010,(14):69-70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其目的与幸福紧密相连。但两者并不等同,幸福不是也不应是教育目的。幸福需要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教育关注幸福,以幸福为指标衡量其目的的实现,但教育并不刻意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6.
关于幸福的内涵,伦理学者和思想家争讼纷纭,见仁见智,但基于我国老年保障的现实,更需要借鉴罗尔斯式制度正义的幸福论。幸福应当成为老年保障的终极目的,在于幸福因自身原因能成为终极目的:幸福是自身就值得欲求的目的,幸福是自身就能满足的目的和幸福是具有蕴涵性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鑫毅  卢剑平 《学理论》2010,(11):244-245
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世俗生活到学术研究,都有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看法。本文着重就教师的幸福感受做了历史梳理。从传统的消极幸福观到新时代新型教师的全新的幸福感受,从中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使我们的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所具有极大的幸福潜能,从而是我们的教师更幸福,教育更幸福,学生更幸福!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王华 《学理论》2009,(18):20-2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学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1.
赵艳琴 《学理论》2010,(18):77-78
幸福,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表示人们对生活惬意的感受和肯定的评价。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幸福之上,而是转向了公共幸福,而公共幸福的基础就是公共生活,只有在公共生活领域才能获得公共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胡小娟 《学理论》2014,(8):43-44,7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以幸福为起点,又以幸福为归宿,闪烁着"幸福"的智慧。认真研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希求发掘幸福的真正含义,澄清对幸福的误读,进而求得实现幸福的路径,为迷茫中的人们指明通往幸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幸福放大镜     
总是听到有人说,多么希望能够幸福长久,可是幸福是什么,或许没有人能够说得很透彻。幸福有时是一件实物,有时则是一种感觉,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要的幸福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2,(11):4
从"你吃了吗?"到"你幸福吗?"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对话幸福董倩:您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心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相似文献   

15.
现代视域中的"孔颜之乐"涉及幸福与幸福感、情感与理性、存在与境界,"乐感""乐境"是德性幸福的鲜明特质。道德理想主义的"德福一致"构成儒家幸福观的理论预设与逻辑起点。生活儒学追求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和谐,德性原则下的功利幸福获得合理性确认。理想人格是德性幸福的主体承担者,"成人之道"是全面发展幸福价值的实现路径。儒家多维指向和多样形态的德性幸福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广义逻辑。  相似文献   

16.
贺克臣 《学理论》2013,(23):74-75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改善。但还存在很多不幸福的因素,因此,提出寻找幸福的路径:一是幸福要靠自身努力和奋斗去获得;二是帮助别人是幸福;三是对未来的预期乐观、有信心、充满希望也是幸福。  相似文献   

17.
赵红艳 《学理论》2013,(28):34-35
建设幸福城市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就是要扎扎实实创造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在全社会培育科学健康的"幸福文化"是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条件;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提高群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建设幸福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能和天性。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在让人民满意、使国民幸福成为中国发展主调的现实背景下,强调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均衡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传统文化优先于经济发展,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衡量发展标准的不丹模式对提升幸福指数、构建国民幸福不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学浩 《学理论》2012,(20):38-40
哲学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具体为探寻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解读并指导人类追求幸福。然而,在传统哲学的理论视野中,人类的幸福处于异化的状态中,幸福被视为人类生理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的结果或"上帝"的赐予,最终导致人类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的片面性。幸福关乎人的本质的真正理解。幸福不是静态的、纯粹的感观享受或理性追求。幸福是一个过程,其内涵上体现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性活动,是不断生成的创造性过程。同时,幸福具有社会性,内在的要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劳动幸福理论是李大钊最有创见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他看来,劳动是解除痛苦的良药和获取快乐的良方;劳动是光荣的,促进经济上的幸福;劳动是公平的,促进道德上的幸福;劳动促使男女平等,促进婚姻家庭中的幸福;劳动创造历史,促进人类整体的共同幸福。因此,他大力主张要构建劳动公平的幸福社会,倡导积极健康的劳动幸福生活。他认为,从劳动的决定作用来看,人民幸福与历史推动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应该注重幸福劳动对经济制度性质的影响,并且将劳动幸福与婚姻家庭关系密切联系起来。李大钊的劳动幸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