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丹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生院乔纳森·阿德尔曼教授于1996年11月15日到23日访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阿德尔曼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国际问题学者,尤其对原苏联与中国革命的比较、原苏联与中国的军事比较有着深厚的研究,11月19日,在方连庆教授和龚文庠教授的陪同下,阿德尔曼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中美关系的未  相似文献   

2.
1999年9月14日至16日,由我院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共同主办的“建国50周年以来的中国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法学楼举行。我院常务副院长潘国华教授、党委书记邱恩田副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梁守德教授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学部长加藤节教授等出席开幕式。潘国华副院长和加藤节学部长、日方代表团团长富田武教授分别代表双方致辞。开幕式由我院学术代表团团长李义虎教授主持。 我院代表团成员李义虎教授、林代昭教授、关世杰副教授、印红标副教授、梁云祥博士和日本成蹊大学代表团成员富田武教授、宫本光雄教授、金日旭副教授、久保野惠美子讲师、李晓东博士等分别围绕日美安保体制、中日文化交流、留日华侨、亚欧关系和日本外交及日本社会问题作论文发言。双方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院部分师生旁听了研讨会。 此次学术会议为我院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的定期学术交流项目,每隔一年在对方举办一次相关问题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论文发表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99年9月7日,由来自德国8所大学和5家著名研究与智囊机构的18位学者、专家、教授以及3名记者组成的德国著名学者访华团来我校访问,与我院师生举行了“欧洲和中国”座谈会。此次活动是由我院德国问题研究中心连玉如博士负责筹划和承办的。 座谈会开始,我院常务副院长潘国华教授首先致词,对德国客人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向客人着重介绍了我院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情况。座谈会安排了3个主题发言。德  相似文献   

4.
5月16日,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理事长、前外务省次官小和田恒教授访问我院,并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21世纪的世界与日中关系》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小和田先生还回答了与会研究生的提问。 5月18日,应北京大学的邀请,美国驻中国大使约瑟夫·W·普理赫先生在校图书馆报告厅,就美中关系、教育问题等为我院师生百余人演讲,并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德国的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11月4日,应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北大世界社会党研究中心的邀请,德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常皮尔博士在德国大使馆文化处埃默里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为国际政治系的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全面论述了冷战后德国对外政策的由来及其发展,受到到会师生的热情欢迎。现将常皮尔教授的演讲要点整理如下(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6.
应我院邀请,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助理杜格廉教授(Glenn Drover)和梁君国博士于6月5日至6月10日访问了我院。访问期间,两位教授分别以“97后的香港”、“过渡期中的福利国家:贸易协议的影响”和“华南地区的亚区域化”等为题,为我系师生  相似文献   

7.
标题新闻     
北京建工集团公司工会近日到张北建工希望小学看望师生,之前他们为该校捐款人民币两万元,为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18日,北京大学聘请我国驻美全权大使李道豫为兼职教授的仪式在北大临湖轩举行。参加仪式的有: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国家教委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教授及我院部分师生。 陈佳洱校长向李大使颁发聘书。他说,在北大百年校庆之际,聘请李大使为北大兼职教授,是北大的一大幸事,欢迎李大使对北大的国际交流工作和国际问题学术研究进  相似文献   

9.
1997年10月28日,北京大学举行仪式,聘请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马特先生为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迟惠生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潘国华教授、方连庆教授,院长助理许振洲副教授以及国际关系学院部分师生出席了隆重的聘请仪式。我院潘国华副院长介绍了马特先生的工作经历和学术成就,迟惠生副校长向马特先生颁发了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聘书。最后,马特先生致答辞并作了题为《21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资本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篇访谈文章最早发表在网站http:aurora.icaap.org的2004年8月在线“采访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栏目中,后该文被稍作修改后正式发表在2004年11月的《每月评论》(MonthlyReview)上。采访人丹尼斯·瑟龙是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师、该校“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及其挑战者”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被采访人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则是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马克思的生态学》、《脆弱的星球》和《生态学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等著作,被誉为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0月至11月,81岁高龄的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诺曼·莱文(Norman Levine)教授来北京访学。11月12日,本刊特约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玉兰博士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采访了莱文教授。在访谈中,莱文教授对他  相似文献   

12.
9月5日至9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中国大陆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开煌教授和东吴大学政治系系主任黄默教授一行三人暨东吴大学政治系研究生13人对我系进行了学术访问。 其间,国际政治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副系主任潘国华和方连庆教授,以及张汉清、张映清教授等同台湾三位教授进行了友好会见,并商讨了双方交流事宜。我系师生和台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众多中小学学生在这场突发灾难中死伤,惨剧震惊了全球。然而,有着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却无一伤亡。据有关媒体报道,原来这一堪称为“奇迹”的现象与该校校长叶志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中山学术与国家发展研究所前所长、政治大学教授协会名誉会长张亚沄先生及夫人于1996年10月2日至9日在我院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我院梁守德院长、潘国华副院长、方连庆副院长等同张教授进行了友好会见和座谈。张亚沄教授还分别同我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干部班学员进行了两场大型座谈,就“三民主义在台湾”、孙中山思想、两岸关系、大陆的改革开放及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0月5日至7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在日本东京成蹊大学举行了“冷战结束后的亚洲与中国、日本”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出席会议的有:张映清教授、黄宗良教授、李茂春副教授、王福春副教授、刘甦朝副教授。成蹊大学出席会议的有:宇野重昭教授、广部和也教授、加藤节教授、关口末夫教授、饭岛纪昭教授、田中治男教授、富田武教授、远藤诚治讲师等40余名师生。成蹊大学校长上野裕也教授会见了与会的北大全体教师。成蹊大学法学部部长广部和也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映清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有5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十几名与会者就冷战结束后的亚洲以及中日政治、经济关系等有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密切两校关系,加强中日学术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6.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张赞贤博士于1996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访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0月30日,在黄宗良教授的陪同下,张博士为我院研究生作了题为“过渡期香港面临的挑战”的演讲,并回答了同学们踊跃提出的许多问题。10月31日,张博士又为本院94级本科生讲演,内容涉及到香港政治经济的诸多方面,受到  相似文献   

17.
2004年6-11月,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副校长宋萌荣教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芝加哥罗耀拉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访问。访学期间,宋教授与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大卫·施韦卡特教授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本文是宋教授同施韦卡特专门就市场社会主义问题的谈话要点。  相似文献   

18.
我系梁守德教授与洪银娴教授合著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一书,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于1994年11月出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是梁守德教授多年来从事国际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1991年写成初稿后,曾在北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临湖轩举行仪式,授予韩国国会议员崔炯佑先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顾问教授称号。副校长迟惠生教授、我院院长梁守德教授、院党委书记张映清教授、副院长潘国华教授、我院各系负责人及学生代表,共30余人出席了仪式。  相似文献   

20.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于1998年11月6日至12日在东京举行了“中日关系的过去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邱恩田教授、林代昭教授、孙岩副教授、沈青兰副教授参加了研讨会,并就20年来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及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等问题作了发言或提交了论文。日本成蹊学园专任理事长宇野重昭、成蹊大学法学部部长加藤节和远藤诚治、金光旭等学者在会上作了关于新阶段的中日关系、亚太地区安全体制与中日关系等问题的报告。双方在充分肯定20年来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主流的基础上,就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坦率地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中日双方应在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构筑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以下刊登的是我院学者在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和所作的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