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爱     
在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有一个著名的“印象馆”。那里有几幅画最令人感动。梵高著名的自画像,好像将生命的汁液注入自己的形象里,在一团火里燃烧。梵高画的黄花,每一朵花都扭动着,好像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开放出来,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又仿佛生在盆里有无限的委屈。梵高画的树,像地上冒出来的炽烈火焰,在大自然里奔放。他的云、他的天、他的风、他的画笔都像在空中跳舞一样地波动着。这种有力的动感来自整幅画,来自每一笔每一小块颜料那热烈的动态,让我们感觉到流动在大地间雄大的创造力。其实,梵高作画的时间并不长,他真正作画只有十年的时间,他…  相似文献   

2.
三 五峰山自然环境之幽美,就象一幅画印在李大钊脑海中。他经常回味着游山的乐趣。他想如有机会一定要再去游览。因为他现在以《晨钟报》为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又是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日刊的主要撰稿人。所以一直很忙碌,无法脱身。他自己喜欢游山,也主张都市少年都要游山,他认为都市少年与大自然相接触,对于成长大有益处,就写了《都会少年与  相似文献   

3.
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扩大贵州农民画的对外影响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值得追求一生的梦想,不然生活便没有动力。"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水城县的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54岁的公司艺术总监徐承贵在画室内一边勾勒着线条,一边给记者讲述他的"农民画之旅"。"我小时候只要得到一本‘画书’,就高兴得不得了。经常照着画书用树枝或笔在空地、废纸、墙面上模仿着画。"徐承贵说,小时候,他  相似文献   

4.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清贫思想和朴素生活,是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体现,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及共产党人浩然正气的象征。 清贫思想和朴素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 方志敏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他在《清贫》一文中说自己“从没有奢侈过”,以至在被捕时,两个国军士兵搜遍他全身一无所获,怀疑“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在方志敏看来,  相似文献   

5.
[家风故事] 美丽的古蔺山城,公路两旁青山环抱,树木葱郁,沿途人们享受着没有雾霾的清新.与其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不如说是前人的努力.过去几十年,在这庞大而漫长的造林工程中,有一位老人功不可没.他,便是在古蔺县农委、林业局工作过的老党员王良忠.从事造林工作54年,即便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也没有改变为民造林、服务社会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林荫道》     
正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作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林荫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相似文献   

7.
印度著名物理学家拉曼于一九二一年乘轮船回国途经地中海时,被深蓝色的海洋迷住了。然而,这位科学家并没有因此而诗兴大发,而是仔细地观察着、冷静地思索着大自然中的这一奇异现象。他认为:深蓝色的海水必定是某种光散射引起的。于是,拉曼回国后就立即开始了对光散射作用的实验研究,从而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拉曼效应”。  相似文献   

8.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天才画家.据说,他一生画了近4万幅画.毕加索说,他画过的每一幅画都浸润着他的血汗.当时,如果有人能得到他的一幅画,一辈子就吃喝不愁了. 而晚年的毕加索却很孤独,尽管身边也不乏朋友,但他清楚,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冲着他的画来的.为了这些画,亲人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这一切让毕加索极为苦恼,他很想身边能有一个陪他唠唠嗑、说说心里话的人.  相似文献   

9.
位于北京香山东麓的万安公墓.始建于1930年.是北京最早的现代公墓。由于这里安葬了李大钊、曹禺、启功等众多中国现当代名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当人们徜徉流连于青山绿树、在对前人的追思缅怀中.或许已很难想起一位文武双全的革命战将也长眠于此。英年早逝的他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已日渐模糊。要不是四角塔尖的墓碑上“韩钧同志之墓”、“永垂不朽”等字样.人们将无从寻觅他的踪影。即便偶有游人驻足凝望.也只能从数百字的碑文中揣测他曾经的英雄事迹。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夜猝然倒下的韩钧。  相似文献   

10.
正一见贾又福先生之前,先见他的画。见他的画,并非为了见他的人。我不知道会认识贾又福先生,我也没想着认识他,能够读到他的画已经很知足了。贾先生的画,我喜欢。喜欢到莫可言说。也不是莫可言说,是我不会说。只是感动。他是以太行山为依托来营造他的山水画的。太行当然好,我也多次被太行的雄  相似文献   

11.
他在母亲的作品中画上一两个“公仔”,不只是他想过画画的瘾,更重要的是想使母亲高兴。 1908年8月25日,廖承志诞生于日本东京的大久保。年幼的时候,他聪颖,好学。他喜欢到动物园玩耍,但更喜欢读书,有时简直对书本着了迷,洗澡也舍不得放下。他爱美术,从小就画得一手好画。一次,有个日本人到他的小朋友家中作客,正在戏耍的廖承志痛恨日本欺压中国,当场画了一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漫画,这既表现出他幼小的爱国心,又表现出他有绘画才能。经过刻苦学习,他掌握了英、日、法、德、俄等国语言。他的渊博知识、多才多艺,在日后的革命生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在原中顾委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的书案上,始终放着一幅照片,那是1938年春节,谭启龙、黄知真、陈丕显三个红小鬼与曾山、刘英、涂正坤等领导同志的合影。这是谭启龙生平第一张照片,也是他最珍贵的一张照片。建国后,这张照片被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题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部分领导干部合影”,谭启龙特意请军事博物馆为他复制了一张,多年来一直珍藏在身边,因为它记录着谭启龙和曾山深厚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13.
“慷慨赴囚虏,挺身担大刑。愿将新血肉,烈烈试贞情。”这是东北沦陷时期著名革命作家花喜露被关押在奉天第一监狱北陵特务密室中写的诗。这首诗也是他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花喜露,字灵莎,曾用笔名田贲、黑田贲夫、山川草草、王瞻。1912年,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今盖州市)熊岳城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是位朴实勤劳而又刚强的农家妇女,这対花喜露形成刚毅耿直的性格、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家是满族,满姓伊拉里?花姑隶。他从小聪明好学,画得一手好画。  相似文献   

14.
门捷列夫(1834-1907)于1834年2月7日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患肺结核死去.意志坚强而能干的母亲并没有因生活艰难而低头,她决心一定要让门捷列夫像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门捷列夫自幼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读小学时,对数学、物理、历史课程感兴趣.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毕业后,他母亲变卖了工厂,亲自送门捷列夫来到莫斯科.  相似文献   

15.
建宁革命纪念馆收藏了一幅黑白石印画,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幅宣传画。1994年10月,在福州召开的文物确认会上,这幅画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16.
“作画”     
他不是画家,可不停地在作画。他与画家不同的是手中没有画笔,他与画家相同的是付出的心血。他喜欢作画,只不过不是在纸上作画,而是在那154亩的土地上作画。他的画笔很特殊,只是一句话:“团结是硬道理,工作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他画呀画,画得如痴如醉,忘...  相似文献   

17.
《前线》2012,(11):62-62,F0004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真诚,而艺术的真诚则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真诚。杨延文先生正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创作的。他年少时曾随老师在京郊画风景,为大自然的山野情趣、水际风光所深深吸引和陶醉。此后,长期的基层生活更是积蓄了他真挚的艺术情感,培育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善于敏于发现生活中的独特之美。杨延文热爱乡村生活,善于抒写田园风光。  相似文献   

18.
齐白石先生逝世已整50年。他给人类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齐白石一生始终保持着对村居宁静生活的深情依恋。他"爱家乡,爱家乡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他"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全身心地歌咏生命与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他从事辉煌的革命活动的开端,其间他的两次非凡的举动:“二十八画生征友”和组建“新民学会”,使他名震湖南,备受同学、青年的拥戴,进而不负众望进京主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远离湖南北上进京。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所见所闻,使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飞跃,逐步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我家住在吉林省金川县小孤山子.193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杨靖宇司令的队伍来到我们屯堡,他站在一老乡住院当中,给大家宣讲抗日的道理.他说:"乡亲们,没有国哪有家啊!现在国碎家破,小鬼子侵占咱东三省,不把咱中国人当人看待,欺压、奴役咱到了极点,有志气的青年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参加抗战、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