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
论刑案侦破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命案必破”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是现实需要,也较符合现时的国情,同时也隐藏着现实危机。刑案侦破的长效机制,应该从理顺人事管理,建立“信息导侦”的情报网络,立足队伍素质提升,“科技强侦”,建立内外协作机制,“多警联勤”,等方面,结合本地实际着手构建。  相似文献   

3.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旨归依,诠释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品相和真谛。透视“主体”,追溯历史脉动,尽彰现实魅力,繁荣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法治的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基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7.
当代哲学的困境实际上属于“现实性”危机。任何哲学均有着现实性品格。现实是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哲学理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是哲学思维有所创新的根基。近来哲学主题的转换,围绕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的争论,说明哲学现实性品格已有所弱化。当代哲学“现实性”的重塑在于:以辩证的态度理解现实、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把握现实、在确定立场上以批判、建树多维视角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教育思想渊远流长,然而直到当代。它才被人们加以正确认识。不管古代对主体性朦胧的思想启蒙,还是近现代过分张扬主体性,都为当代主体性思想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历史镜鉴,这也是主体性教育原则成为当代教育内在要义的必然逻辑发展。探讨主体性教育原则的当代内涵、确立的现实依据及其运用原则,不仅有利于张扬教育主体性,而且有利于培育新主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9.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问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主体的人“有意识的”活动,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对传统的单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必然嬗变。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