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靖宇陵园里安放着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戎装铜像,还设有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东北抗日联军由杨靖宇、李兆麟、周保中、赵尚志等人率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几乎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条件下,于白山黑水之间独立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2.
正座落崇溪河畔新落成武夷山赤石暴动纪念馆,为了缅怀抗日将士,收集整理了70年前在武夷山台民难民所组建的中国首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台湾抗日义勇队,台湾少年团从武夷山开赴抗日前线,在浙东、浙南、闽南一带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抗日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抗日史迹已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3.
王保成 《协商论坛》2013,(10):53-55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修武县城,国民党修武县县长携印南逃,进步爱国势力上山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很快于3月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国共合作性质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共合作县级政权,它在修武抗战初期为抗日武装募集军粮,扩征兵员,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修武县城的沦陷与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和天津,接着向  相似文献   

4.
“抗日多勇将,当数向敏思……”——摘自抗日名将谱。向敏思(1906-1955),字利峰,土家族,永顺县人。从小习武,立志效岳飞精忠报国。1925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四期步兵科,先后参加东征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和中将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农牧厅副厅长、省参事室副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0,(5)
正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为了进一步缅怀抗日将士,座落崇溪河畔5年前落成的武夷山赤石暴动纪念馆,收集整理了75年前在武夷山台民难民所组建的中国首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台湾抗日义勇队,台湾少年团从武夷山开赴抗日前线,在浙东、浙南、闽南一带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抗日重要  相似文献   

6.
陈珊 《台声》2010,(6):49-51
<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台湾曾经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爱国志士。他们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的邀请,由全国台联文宣部部长王华昱带队的全国台联台湾抗日志士亲属调研团一行5人,赴台10日,拜会台湾抗日英雄志士的后人,调研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7.
王连捷 《长白学刊》2010,(4):130-133
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在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精神指引下,由杨靖宇指挥的抗日军队所创建。它虽然只坚持了七年,却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和中心之一,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南满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的丧失,主要因为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敌我力量对比相差过于悬殊。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西安事变对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抗日的作用问题西安事变在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人认为: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而西安事变只是外因。换句话说,没有西安事变,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是会走上抗日道路的。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不应该抛开历史事实本身来作推断。虽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集团,确实有一定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但是,如果没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9.
正一、调研缘起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朱程被誉为"铁军将才",他的英名载入《全国百名抗日英雄谱》。朱程烈士和农工党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日本留学时,经李士豪介绍,1935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为推进农工党党史教育,有必要对朱程的史料进行深入调研和挖掘。二、调研过程2021年4月17日至19日,由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宣传处王世乐处长、  相似文献   

10.
柯云  育欣 《黄埔》2006,(4):26-28
“抗日多勇将,当数向敏思……” ——摘自抗日名将谱。 向敏思(1906-1955),字利峰,土家族,永顺县人。从小习武,立志效岳飞精忠报国。1925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四期步兵科,先后参加东征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和中将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农牧厅副厅长、省参事室副主任等职。在抗战中他用鲜血谱写了一曲英雄凯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是由二十三县组成的,其中包括华池、环县、曲子、新正、新宁、合水、庆阳、镇原等县,面积十二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一九三七年九月,在我党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九月六日,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陇东这块红色区域随即成为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团结抗日辅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1938年2月.豫北战役后,由子国民党军的节节败退,豫北大片山河沦入敌手。中共豫北特委委员程明升在修武、焦作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4月,修武县大东村召开了全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修武抗日政府。程明升任县长。县政府吸收主张抗日的国民党员和民主人士参加,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第一个抗日政府。修武抗日政府成立后,与活动在焦作附近的国民党95师联系,取得该师支持。95师师长和地方绅士联名上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省政府主席程潜批准成立修武抗日政府,修武县政府成了公开合法的政杈机构。  相似文献   

13.
郭戎戈 《前沿》2012,(8):30-31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陕甘宁边区之所以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原点,树立了一面抗战大旗,即采取了正确的抗战策略:向外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内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和边区政府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精神领袖与政治核心。  相似文献   

14.
组建边区参议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实现了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向参议会制的过渡。参议会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主制度的指示,并参照国民党中央政府关于建立地方民意机关的原则设立的。它既是边区的民意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在延安举行了第一届参议会,到会参议员146人,会议一致通过了林伯渠主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21,(1)
正梁山是《水浒传》中英雄好汉聚义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一度变成了碉堡林立的敌占区。八路军昆张支队三进梁山,打击日伪军,团结和保护群众,重新夺回了这片根据地。直到今天,昆张支队的抗日传奇故事仍在水泊梁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流传。冀鲁豫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是由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当地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创建的,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王惠宇 《长白学刊》2017,(6):103-109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下组建的新型抗日武装,由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建并领导的游击队(基本队)和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义勇军队伍(非基本队)两部分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在1936-1937年达到鼎盛时期,学术界对东北抗联人数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东北抗日联军人数最多时为3万余人。根据《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相关原始档案文献,并结合回忆史料、日伪资料,对这一时期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的部队构成和人数变化情况进行重新考察看,1936年秋到1937年夏,东北抗日联军总人数最多时约为1.4-1.5万人。  相似文献   

17.
庾新顺 《当代广西》2014,(18):49-50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危亡关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战。八桂奋起"焦土抗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广西当局顺应历史潮流,由反蒋剿共到抗日反蒋,再到联共拥蒋抗日,广西成为抗日模范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通电全国,抨击蒋  相似文献   

18.
张勇 《长白学刊》2007,(5):129-13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局部执政的思想内容,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信阳,是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开辟的豫鄂边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5月,武汉会战前夕,党领导的大批抗日救亡团体云集信阳,动员民众投入抗战。河南省委主要领导也纷纷南下信阳,组织游击队,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准备。武汉会战结束后,在刘少奇和中原局的领导下,豫鄂边省委主要领导朱理治、李先念等从竹沟南下到已成为日军占领区的信阳县四望山,会集豫南、豫东南和鄂东、鄂中地区的党员和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以大、小悟山为中心的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由最初的主要由李先念率领的120余人组成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发展壮大为5万余人的新四军第五师。在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抗日军民,共毙伤俘获日伪军4.37万人,在武汉外围开创了拥有9万平方公里、130万人、地跨豫鄂皖湘赣5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徐军  雷婷 《长江论坛》2015,(5):16-19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的具体问题上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转变。1937年8月出狱前后,陈独秀抗战思想由"打倒国民党政府"转变为"拥护国民党政府领导抗日"、由反对国共合作转变为拥护国共合作;武汉会战前后,在对抗战前途的预测上陈独秀由积极乐观转变为消极悲观、对游击队及游击战的态度由重视支持转变为轻视贬低。陈独秀抗战思想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时局动荡及陈独秀自身处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