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建川 《思想战线》2004,30(5):103-105
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安川寿之辅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发表了研究福泽谕吉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著作中,他始终站在批判的角度,对福泽谕吉的亚洲观和国内政治观等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两部著作在日本反响很大,是近年来福泽谕吉研究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
张国红  王川 《春秋》2012,(4):57-63
一部总览山东历史的学术巨著!一部齐鲁区域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一部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鸿篇巨制!由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教育部齐鲁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王志民亲自挂帅,集合省内知名专家、各市资深学者300多人组成编纂队伍,联合各级政协、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众多部门,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精心酝酿、孜孜耕耘、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3.
张正军 《思想战线》2003,29(2):113-118
日本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历了百年。南诏和大理国史研究、照叶树林文化研究、稻作起源地研究、神话和民间文学研究等兴起了几次高潮。最近,亚洲民族文化学会会长工藤隆教授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神话和对歌,主张用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复原日本上古的神话和对歌,提出了神话的八个层次论和对歌的X层次论。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岚 《新东方》2009,(1):60-62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与结构 企业文化是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其概念的产生缘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崛起。当时,由于日本经济的日益强大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威胁,美国开始注意对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进行研究。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并非由于技术、资源、设备等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麟 《友声》2006,(5):39-40
今年5月,应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邀请,我作为翻译随中国青年考察团赴日本访问了23天。在日期间,拜会了日本众议院横路孝弘副议长、北海道山本邦彦副知事等;参观了东京的有明水处理中心、北海道的盘溪垃圾再利用中心等;还参加了与日本青年合宿研讨、在日本家庭的民宿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了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全方位的了解,也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悟。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一个单词—MOTTAINAI,意思是太可惜了。2004年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写了一本畅销书,书名就是《MOT…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4)
<正>人物陈舜臣:历史作家文化使者1月21日,台籍知名作家陈舜臣于日本神户去世,享年90岁。1924年2月18日,祖籍福建福州、本籍台湾台北的陈舜臣出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1941年进入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部)印度语学科。1961年其出版的长篇推理小说《枯草之根》获得日本推理小说江户川乱步奖,从此踏入文坛。1967年在出版第一部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鸦片战争》后,陈舜臣的创作转入中国历史小说写作,其中《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秘本三国志》《小说十八史略》等皆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张谷 《理论月刊》2006,(5):158-160
道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研究道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够。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思想文化史上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和文献如圣德太子、《古事记》、《怀风藻》等的分析,对日本古代文化中所包含的道家思想作了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8.
阿伊努人(アイヌ)是日本诸岛最古老的原住民,也是日本唯一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日本的北海道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本文通过对阿伊努民族的语言文化研究,了解阿伊努人的历史发展,认识阿伊努人的世界观。研究阿伊努人的民族语言文化,对于我们了解现代日本社会的多元化文化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小说之所以受到日本国民的喜爱,除了它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外,还因它的深刻的东方式的文化内涵。从他早期三部曲中,读者可以感受得到夏目漱石在艰难的探索中对明治社会及国民精神状况的深深忧虑,还有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烙印。本文拟从审美的传统取向、个人性格培养及特点、作品中形象的特征三方面着手,站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三部作品,得到对其传统美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雷鸣  项松 《求索》2010,(11):80-82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历程看,日本文化对非本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促成了日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1945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将随着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1.
由胡霞女士翻译的《日本的高中生》一书 是千石保先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自1998年出版至今已再版7次,影响颇巨、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千石保先生的名字也许己不陌生、他的另一部著作《认真的崩溃—一新日本人论》在1999年5月已由何培忠先生翻译出版,书中力透纸背的分析 ,鲜活的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千石保先生是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在日本,他被誉为青少年问题研究第一人, 也是国际青少年研究的著名学者,成果丰厚.除了已在中国出版的这两部著作外,另有《现代年轻人论》、《伦理的复归》和《…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岛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赵军、沈洁赴日本学习研究已有10年。他们以社会学、历史学的审视观,对日本社会进行分析思考,撰写了《日本的社会与人》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该书以清新朴实的笔调,勾画了日本民族的特点。作者在书中写道,日本民族是个暧昧的民族,日本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日本政治是飘流的政治。总之,日本的社会矛盾与和谐并存。在日本,寺院星罗棋布,人们不时可听到远处传来的占刹钟声,这给人一种历史的凝重感、然而,当看到寺院的主人——现代的和尚们,携娇妻爱子,驾着豪华奔驰轿…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的情报工作深受其情报文化影响。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共同促使了日本情报文化的形成。从日本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入手,探讨日本情报文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挖掘了影响日本情报文化的因素:神道教、《孙子兵法》思想、法西斯思想,从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介绍了日本的情报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先进性别文化是新世纪妇女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为此,2004年7月19日,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召开了“女性发展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10所高校的40多位女性学专家和学者聚在一起,把女性发展与现阶段的企业文化、出版文化、家  相似文献   

15.
一、东亚民族志的开拓者 从广义看,鸟居龙藏在日本是一位人类学的伟大先驱者。他引人注目的业绩,是将体质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即广义上的人类学各分支学科统一起来,对以日本为中心的周边各国各民族作了重要的民族志的调查工作。鸟居到过千岛群岛、萨哈林岛、西北利亚东部、朝鲜、中国东北地方、蒙古、中国西南部等东亚地区进行长期的实地调查,成为日本在东亚民族志、民族学的开拓者,在日本研究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数多的调查旅行中,他对学问的兴味都很浓,这在鸟居学问的形成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根据鸟居在明治35年—36年(1902—1903)去到中国西南部调查,将其撰写的旅行记《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中实地调查的记录部分加以改编,重新命题为《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然后再版发行。当然,这个调查是他在60余年前〔至今实为90年前〕关于人类学研究的初期阶段的成果。 二、鸟居学问的生涯 明治3年(1870),鸟居龙藏在德岛县出生。明治19年(1886)即16岁时,在东京通过有关杂志的介绍参加了人类学会组织。明治25年(1892),全家移居东京。第2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人类学教室标本整理系,从此开始了真资格的人类学的学习。小学没有毕业,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史记》研究十大论著评介张大可李家发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史记》研究成为专门学问,称“史记学”。《史记》全本在朝鲜、日本已流传一千四、五百年,并成为日本的传统学术研究。1949年后,中国的“史记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汪毅夫先生的新著《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是近年来闽台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在这之前,作者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台湾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三部学术文集。从这几部文集的书名,便可以看出作者研究的逐步深化:先是从“台湾社会”到“闽台社会”、“闽台历史社会”,开始把闽台社会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现在则从“闽台社会”、“闽台历史社会”进入“闽台区域社会”,明确把闽台作为一个文化区域来研究。在这里,“闽台区域”的明确标…  相似文献   

18.
李一鸣 《新东方》2016,(4):71-73
思考日本文化的来源,不能局限于以日本为中心,而应当放到东亚文化当中来考察。日本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力量,逐渐凝集起来,最终形成了日本文化。而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制度、文学艺术等的生成与发展都曾产生过较为深远和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战后日本青年文化变迁轨迹的梳理,发现日本青年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从依附于主流社会的文化转变成拥有自主性的文化。在日本青年文化的主体性觉醒之后,伴随社会发展,其从每个阶层青年分别共享的文化转换为同一世代共享的文化,并最终演变为多种亚文化集团构成的碎片式文化。从性质上看,日本青年文化从由精英青年为主的反抗性文化和大众青年为主的享乐性文化所组成的二元文化逐渐转换为以享乐性和消费性作为表征的多元文化,并影响了日本青年的交流模式。如今的日本青年文化已很难再用本质主义视点去解读,研究者结合具体论题,多角度地围绕青年文化实践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多元青年文化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武德庆 《理论月刊》2008,(5):138-142
"儒学"作为汉学的重要部分一直涵养着日本文化,对日本的国体制度、政治变革、思想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个作用已形成社会的潜流、形成某种思想定势,换言之,通过1400年来的日本对儒学的吸收与变貌,已成为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文化模式.本文通过对古代宪法·近代敕语中的考察,分析日本文化模式中的这些特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