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抗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人与自然,以谁为本?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向自然索取自己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日益先进,但与此同时给自然造成的环境破坏也与日俱增,严重地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协调机能。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遭受毁灭性的灾难,人类的生命线不久也将脱落。面对此种境况,我们必须重新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应当把自然仅仅置于一个被奴役的地位。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使自然与人类和睦相处,协调发展,这样人类社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首先应该是对人与自然本身的认识。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这一点边古人都知道,如荀子就宣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万物生”,现代科学更迸一步从生物送化的角度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进行了严密的科学论证。大自然母亲之于人类真可以说是功德元量。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就首先明确肯定: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更形象地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恩格斯,《自然辨征法…  相似文献   

4.
自然悟语     
大 自然是丰厚而无私的。它不仅是人类家园物质生活的依存,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孕育者。近几年,我们的报刊传媒对保护大自然,从物质世界落墨较多,而对大自然完善人类精神的话题,触及较少。为了认知大自然的全圆,矫正对自然视野之蚀,笔者写下这篇《自然悟语》。如果说高尚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摇篮,那么大自然则是一切艺术的母体,任何艺术在大自然的宽广博大的胸襟中,都得到了萌发和浆育。以我们最古老的《诗经》为例,它的开篇之作,就是抒写自然与人间爱情的情景融合之作:“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环境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既要重视自然环境,又要重视人文环境。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空间不空,里面什么都有。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物质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两类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关系都很大。二、既要保护自然,也要征服自然。早几年只提征服自然、  相似文献   

6.
说诚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但我很长时间不知道它的出处,也没有去深究,直到读《论语》时才知道这原是圣人之语。《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相似文献   

7.
东仁 《瞭望》2003,(36)
人类正在改变大自然的一些法则。死亡本是大自然安排好的事情。从哲学上讲,生命不朽 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在短短一生中对得起自己便行。  相似文献   

8.
在反法轮功中首当其冲的何祚庥最近对记者说:中国在反伪科学方面贡献最大的是于光远。这是何先生的谦虚,也是何先生的大实话。反伪科学的专家这么看,搞伪科学的人也这么看。法轮功就认为头号“恶人”是于光远。这次给反伪科学有成就的人以奖励,于光远同志名列榜首,他受之无愧。  相似文献   

9.
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汪永晨虽然说“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但又说“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仍然还是把大自然当成神灵一样的存在,而作者本人,俨然大自然的代言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蒙昧的观念,与科学思想格格不入。因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无意识的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不…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7,(Z1)
正在中国,吃饭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大家都知道怎么享受一顿饭,可谁知道吃完后怎么好好结束一顿饭呢?在家吃饭的时候,我们会帮父母洗洗碗,或者起码要帮着把碗筷等餐具收到厨房去。这是一种非常文明的行为。不过,我发现一个令我大惑不解的现象:如果离开家到了外面,这些文明的行为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比方说,我在食堂吃饭时,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大多数人吃完饭后就头也不回地离  相似文献   

11.
潘恩说过:"相互的需要产生社会,人类的恶产生国家."<理想国>一书正好可以诠释这句话的内涵,它会告诉我们城邦是怎么产生的,人们为什么会自发地聚集到一块地域内,而后为什么又发生了分歧,导致对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威胁,这种恶便促使了国家的产生.作为一本名著,<理想国>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很高价值的东西,它以正义为引线,运用辩证法和对话的形式,展开了对乌托邦、政治与哲学的关系、整体主义、反民主等问题的讨论.要读懂此书,首先要知道柏拉图的写作手法.本书使用了大量的辩论技巧,以苏格拉底的反问句为多,他总是用反问句给出正确的答案,他的提问就是他要给人的回答.因此,阅读此书会感到你是一步步地从心灵上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是被灌输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之中,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  相似文献   

13.
晓东 《党政论坛》2010,(12):19-19
花园城市 21世纪后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很有可能不知道真正的自然是什么样子。人类一直梦想着城市与自然能够完美地融合,而上海世博会用实例告诉我们,自然原来离我们很近。  相似文献   

14.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15.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相统一的“自然”概念——“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将自然原初的被隐匿了的价值意义重新凸显出来,以引导人类走上通往与自然和解的道路。生态现象学的自然观念既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来谈生态保护,也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将自然仅仅看作是工具价值层面“为我而生”的对象性存在。“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在“此在”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我”照面的,承载着各种价值意义,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所真切体验到的活生生的自然。生态现象学试图借助“生活世界化的自然”的“基底样式”,推动人类在“遭遇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同时,重新唤醒人性的生态化一面,进而引导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现代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16.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声称:“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此话出自中科院院士之口,不能不让笔者感到诧异。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实,人类彷徨无措的实质,并不是因天灾本身,而是对天灾的成因及其运动机理的认知有限所致。人类现代科学的历史也不过区区400年,且在这400年的历史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用何院士的话来说:“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  相似文献   

17.
茫茫太空,浩浩江河,纵横千秋,绵延万里,美好的大自然,或静似明镜,或动如涌泉,或素淡清雅,或瑰丽奇伟。然而在21世纪,世界将进入后现代时期,面对自然界随时有被毁灭的危险,后现代人的根本使命是“由世界征服者转变为家园的守护者和照料者”。本来,人应该是一个“自然之子”,但是,近百年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地毁坏着自己生命活动的自然基础。当人类凭借高科技手段妄图使自然沦为自己的仆从时,人类自身也在异化,身不由己地沦为自身欲望的奴隶。“目前富裕社会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是以压榨所剩不多的自然资源为代价的”,“20世纪是人类通过不断地牺牲自然界即自毁家园来纵欲的时代”。当文明开始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煤炭工业劳模代表会议上,听说特等劳模王延福同志是甘肃窑街矿来的,是那里一个采煤队的党支部书记,以坚持原则,抵制歪风,在改革中自觉维护党的光辉形象而为人称道。我饶有兴致地找他聊了起来。话题自然从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当时你们那里的局领导干部带头搞不正之风,搞得那样厉害,对你们就没有影响?”“我们队所在地离局机关很近,怎么能不知道那些事情呢?群众的议论难听着哩。”王延福同志一口地道的甘肃口音,吐字显得有点滞重,“我们基层单位在改革后也有了  相似文献   

19.
改一改文风     
施平 《瞭望》2003,(Z1)
“文如其入”。读一个人的文章大致可以知道他是 怎样一个人。 一个政党也一样,读它的纲领、言论,可以大致知道这个政党的形象。所以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要把“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并列,称之为“整顿三风”。他在列数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今天的时代与当年自然不同,但是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就必须有一种生动活泼、新鲜有力、与时俱进的文风。  相似文献   

20.
儿童智力的发展,实际是儿童各种能力综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与氛围始终参与渗透,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我们通常将目光集中在智力或感情方面,而忽略了氛围,其实,在智力、情感、氛围三者之间,氛围是根,情感是枝干,智力仅是花果。氛围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创造的气氛,氛围是光、色彩、音响的组合。大自然以其光、色彩、音响有规律的变化,组合成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氛围。人类也以生命本身的光芒、色彩、声音组合成不同群体的氛围。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氛围,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