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安康市最北端,长江流域汉水水系的上游,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森林覆盖率高达90.2%,是典型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旅游强县。近年来,宁陕立足县域实际,挖掘特色优势,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模式,抢抓西汉高速公路通车和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文化兴县"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彰显特色优势扩大旅游招商,创新旅游工作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举办五大文体旅游赛事活动,打造宁陕旅游特色品牌,实现了宁陕旅游产业在秦岭片区的率先突破发展,在全省实施大秦岭生态旅游开发和建设大秦岭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宏大实践中间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形成了秦岭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宁陕特色”。兴旅游产业而富裕。扬生态优势而美丽的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
张锋 《政法论丛》2005,(2):38-43
环境伦理的突出功能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上。本文从法学视角切入,以“权利”作为分析文本,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的权利”上的理论分歧,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的权利”的环境伦理定位,并指出自然的权利是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旬阳县石门镇位于旬阳县西南部,辖12个村80个村民小组,1.2万人,地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镇创建工作,多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把重点放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生态宣传(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鼓足干劲,把握关健环节,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创建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生态镇创建工作中,该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以构建绿色家园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生态工业强镇、生态农业富镇、绿色产业兴镇、河源文化擎镇"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集镇五大板块为重点,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改善人居  相似文献   

4.
随着目前国内外旅游热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被迅速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旅游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伦理问题,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生态旅游,合理规划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型景区是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载体,处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矛盾的中心。本文指出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个组成部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文化生态旅游角度对文化遗产型景区的生态性旅游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锋 《法学论坛》2005,20(2):59-64
环境伦理的突出功能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上。本文从法学视角切入 ,以“权利”作为分析文本 ,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的权利”上的理论分歧 ,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权利”的环境伦理定位。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自治县多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进程缓慢.相较于第二产业的引进,旅游业依托自治县当地文化和生态资源成为了当地扶贫的支柱产业.在"两山论"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主流趋势,生态旅游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必然选择.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有其特殊性,需要在明确保护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冲突.通过分析生态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8.
一方面,法律是有其局限性的,法律体系的形成不等于立法工作已大功告成,还有新的立法任务有待完成;还有司法、执法、守法方面的艰巨任务有待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法律不是万能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还有契约、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公民意识、科学理性、家庭文化等等,都是法治建设的文化环境,影响着立法、司法、执法、守法。这些调节手段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相得益彰;也可能相互抵牾、相互掣肘从而相消相殒。欲推动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便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营造有益于法治发展的文化环境,使外在的法律以及整个法律体系“内化”为内心的信念与要求,从而“外化”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9.
谢莹 《法制与社会》2010,(32):172-17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我国重要治国方略,在我们司法实践包括对法律职业伦理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出发,探究其在社会各个方面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对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了解决以上困境,在教育上做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法律职业者终生道德评价机制,实现法律职业伦理向着公正、诚信、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环境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即:创新环境法律生态化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吴凯杰 《法学研究》2020,(3):123-142
作为正在制定过程中的新兴环境立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自然保护地立法与环境法体系中的其他法律存在发生规范冲突和赘余的可能,有必要明确其价值定位以及相应的规范表达。在生态文明入宪、入环境基本法的背景下,环境基本法的保护优先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内含对优先保护生态整体性的价值期待,需要自然保护地立法予以表达。相较于污染防治法与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地立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调整目标,且具有调整对象的系统性和调整方式的调适性,契合优先保护生态整体性的需要。为落实这一价值期待,自然保护地立法需构建以分区定保护级别制度、总行为控制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采用“自然保护地基本法+各类自然保护地特别法”的总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强化环境法治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苗荣 《河北法学》2007,25(11):139-141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任务.其路径依赖为: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强化环境法治,建立和完善生态安全的法律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法典的价值取舍、法典内容及编纂技术,关涉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主旋律,也是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思维主线,其以哲学、美学、法律等不同形态融入人民生活,塑造着整个社会思想意识。不过,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观,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以时代条件鉴别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本源相通,中华法系法典编纂传统与现代环境法典编纂和而不同。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要走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之路,实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有机结合,为世界贡献一部伟大的模范法典。  相似文献   

14.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之生态补偿机制建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合作在于统筹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保障,而科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重在通过转移支付合理“弥补”生态功能区牺牲的利益而促使其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难题,主要是同我国现行体制相关的诸多问题的综合表征,其基础依托在于法律制度、政策机制、组织体系之三个方面,其中立法创制与政策创新是关键。相关实践昭示,当前既要克服生态补偿立法上的缺陷,又要把握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契机,推动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导的政府补偿政策机制的完善创新。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构建人类与自然的价值体系。本文深入到自然体权利的伦理理论,以环境正义原则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主体的拟制观为法律依据,建议构建自然体的环境法主体地位,并提出通过立法将部分自然体拟制为环境法保护的主体,规定自然体的权利范围以及如何实现自然体的主体权利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化圈及其语言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全球化致使出现了更多的英语变体,并蕴涵各自的文化.探讨文化教育的内涵,旨在使英语教育适应英语的演变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总体目标.英语文化教育既涵盖"内圈"文化又必须涉及"外圈"和"扩张圈"文化;文化教育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批评性文化意识,而且注重培育学生的世界胸怀;教材内容应该国际化,包含"内圈"、"外圈"和"扩张圈"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广浩 《法制与社会》2012,(13):253-254
人格权是法律人格内涵和法制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法律工具,其内涵经历了由身份→纯粹精神利益→伦理→物质利益→相对非财产性法益的多元“进化”路径,并仍处于丰富和发展之中.因此,现代民法上的人格板内涵可界定为:“以非财产性的精神利益为原则、财产性的物质利益为补克,通过直接调整人格法益,间接保护内在伦理的相对非财产性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2012,(5):10-10
全民的创造精神怎样发挥,这是文化自觉一个要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文化创新、文化《荣的目标就难以达到。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一个重要的思垦贡献。这是学者的文化自觉。中央高层的文化自觉,是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提出的“两大一斤”为标志。“两大一新”即“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摹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相似文献   

19.
王燕 《行政与法》2014,(5):28-32
公众生态法治观念的培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意义重大,生态法治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伦理基础,由于历史与文化等原因,目前,我国公众的生态法治观念还十分淡薄.本文认为,开展全民生态教育,确立公民环境权和完善生态立法与执法,是培育公众生态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文北京”建设的核心是“人”和“文”,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从“人”的角度,“人文北京”就是要建设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从“文”的角度.“人文北京”就是要建成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有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法治”建设,是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涵要求。一方面,法治是实现真正的“人文北京”的内涵之一;另一方面,健全法制又是“人文北京”建设的根本保障。完善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协调高效的文化执法机制、廉洁公正的司法运行机制、便捷的法律中介服务机制是文化法制建设的要求。在“人文北京”法制环境建设路径方面,建议构建“人文北京”的法制建设规划;健全“人文北京”的地方文化法规体系;创造“人文北京”的良好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