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期,为救亡图存,国家主义派围绕消除内外危机,根除国民劣根性,谋求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传统道德近代化,培育近代立国精神等方面论证了道德之于国家的时代价值。同时,他们系统诠释了道德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识见,以爱国为近代国民的核心理念,培育近代理想人格,明确近代国民基本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救国途径等思想。欲藉此培育国民共同精神,建设中国新型近代国家。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娜 《前沿》2010,(2):21-23
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我国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经历了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系的过渡。本文旨在通过对这种转变的研究和分析,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侯建明 《长白学刊》2008,(2):120-122
大革命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主义派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通过论争,沉重打击了国家主义派的嚣张气焰,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并逐渐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但是,在当时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在批驳国家主义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或隐或现的国家主义思潮其来有自,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就彰显的当下,国家主义思潮却要解构与这一道路相关的“中华文明”“中国特色”“制度创新”“政治模式”“人民利益”等话语体系,达到消解国家认同和污名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目的。国家主义思潮展现出多种样式,或聚焦于反共反社会主义,或谋求分裂国家,或否定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合法性。总之,该思潮是一个非中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6.
王鹏程  储峰 《湖湘论坛》2012,(3):104-109
国家主义是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20年代前后因其抽象的"国家"、"民族"观念契合英雄救国的中国传统思想曾兴盛一时。大革命时期它实际上起着维护反动统治的作用,极大地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中国青年》作为中共党团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国家主义思潮和行动进行了有力批判。其中,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刘仁静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史福伟 《人民论坛》2014,(1):212-214
没有建构的批判是无效的批判,乌托邦理论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深入批判后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研习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谈乌托邦理论,许多西方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了他们的乌托邦理论,从而汇聚成独具法兰克福学派特色的乌托邦体系.  相似文献   

8.
蔡拓  张冰冰 《探索与争鸣》2022,(7):31-46+177
备受西方推崇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由于近20年来世界大变局的新形势引发了诸多思考和讨论。虽然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发端于西方民主国家的互动,不过该秩序内含的扩张性和排异性推动着西方世界在冷战后力求将其扩展为全球秩序。在认知中,时常存在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相混淆的情况,但事实上二者在思想理念、相应规划上均存在差异。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基于现代性规划所形成的强势决定论不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拥有明显的世界主义倾向,对和平的诉求、人权的保障以及追求世界范围内的公平正义使得该秩序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拥有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一方面要承认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在传播自由民主、市场开放、制度化安排等方面对世界起到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该秩序的干涉取向、等级思维以及自由主义内部缺陷不仅给国际社会带来破坏性影响,而且导致自身陷入危机。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问题愈发严峻的今天,国家主义的思维模式注定无法获得广泛认同,以世界主义为指导,将人类视作相互依存的整体,进行平等的对话、协商与合作才是摆脱诸多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没有建构的批判是无效的批判,乌托邦理论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对资本主义深入批判后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研习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谈乌托邦理论,许多西方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了他们的乌托邦理论,从而汇聚成独具法兰克福学派特色的乌托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冷战后崛起的欧洲安全研究的一支显赫流派,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安全分析方法—安全化理论成为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议程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性概念与理论。安全化理论为传统派、宽泛派和批判派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解路径和整合的潜力,也以此主导了近来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中最富活力和最具争议的辩论。本文回顾了奠定安全化理论基础的思想渊源,从定义、主体间性、权力与语境的地位、安全化政治等方面揭示了安全化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要素主体,简要评价了安全化理论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并对其局限困顿之处进行分析评论。哥本哈根学派由于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安全实践分析而招致规范与伦理上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是哥本哈根学派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日据初期,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基于所谓“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参照日本“国语运动”,以在台湾普及日语为目标,构建出日据台湾50年殖民教育体系雏形。伊泽修二意图以日语为载体,利用总督府的威权政治强行输入日本文化、思想及“国体”意识,向台湾人灌输“忠君爱国”思想,企图彻底改变他们的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大革命期间声势仅次于国民党、共产党的"第三党",醒狮派以《醒狮》周刊为舆论工具,大力鼓吹"国家主义"。大革命前后,他们与早期共产党人围绕国家、社会、革命激烈地争论。就双方国家观而言,醒狮派坚持绝对的国家观,他们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争取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其国家观带有很强的抽象和本体论色彩。共产党人同样以摆脱压迫、追求独立统一为目的,但他们反对视国家为抽象之物,注重通过具体的革命实践,以"社会"重建"国家",这种国家观超越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代表着一种新的政治观产生,也因应了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群体核心话语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可以部分解释两者一败一成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冷战后崛起的欧洲安全研究的一支显赫流派,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安全分析方法—安全化理论成为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议程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性概念与理论。安全化理论为传统派、宽泛派和批判派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理解路径和整合的潜力,也以此主导了近来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领域中最富活力和最具争议的辩论。本文回顾了奠定安全化理论基础的思想渊源,从定义、主体间性、权力与语境的地位、安全化政治等方面揭示了安全化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要素主体,简要评价了安全化理论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并对其局限困顿之处进行分析评论。哥本哈根学派由于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安全实践分析而招致规范与伦理上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是哥本哈根学派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调解书的法律监督。然而,在"国家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在人民法院强化司法调解的社会背景下,存在不能有效对民事调解书进行法律监督,不利于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易产生检察权行政化倾向的局限。从法律监督、处分原则、有限监督、谦抑原理出发,应加强对违反法律规定、违反自愿原则的民事调解书的检察监督,使检察机关有效参与并加强社会管理,实现检察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5.
向仁富 《前沿》2010,(8):136-13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掀起了一场新的争取权利的斗争,争取参政权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广东作为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妇女们在争取参政权方面则更具特色,一方面在理论上展开了热烈讨论;另一方面,在国民党、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受传统国家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施建兴 《前沿》2005,(7):144-147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学习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在探求建立现代宪政国家的过程中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蓝图——以“全民政治”为核心的“权能分治”体制。重温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法理内核,对于今天进行法治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依附理论 ,又称依附学说 ,隶属于经济发展理论。它是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一种理论。依附理论所研究的与其说是发展 ,不如说是不发达或欠发展的原因 ,即什么造成了边陲国家的欠发达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认真考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和批判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 ,孙中山提出通过“五权分立”、“权能分治”等方案最终实现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 ,并为此提出了深入细致的实施方案 ,迎合了世界进步潮流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但由于他对中西制度文化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颇 ,也注定了他所设计的救国方案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的一面 ,直接影响着他的主权在民政治理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邓姿 《求索》2012,(7):142-144
七月派小说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文学现象,内蕴着厚重、复杂、另类的现代性品格,因政治权力的强行介入,长时间内从文学史中被驱逐与分离。新世纪以来,七月派小说被重新发现且沿着作家的个案研究和流派的综合研究两个方向呈现出方兴未艾的研究态势。这是对刻意遮蔽领域的揭秘,是对无奈缺失环节的找回,也是学术研究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流派之一,其理论从生态意识的角度出发,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并且把人类的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