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计划生育,谁都知道马寅初而鲜有知道邵力子的。邵力子是新中国之初少有的几个最早提出并倡导计划生育的有识之士,而且早在20年代,他就提出了中国要控制人口的思想。邵力子还“催产”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而在马寅初遭受不公正的批判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没有见风转舵,消声匿迹。一、浙江归来,由来已久的计划生育思想更坚定了1951年,邵力子回到故乡浙江探亲、搞调查,见到家乡进入和平生产之中,村民安居乐业,相处和睦,他十分高兴,但袅袅炊烟的乡村生活景色之中,满地奔跑的幼孩之众多,使邵力子在欣喜之中沉思…  相似文献   

2.
都说浙江出商人,实际上,国民党的政要出自浙江的更多。有三位国民党人与创建中共关系极为密切,他们都是浙江人,这就是戴季陶、邵力子和沈玄庐。三人中,沈玄庐和邵力子都于1920年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时加入了中共,只是戴季陶事到临头出乎意料地没有加入中共。他不仅没有参加,反而在中共一大召开的3年之后成了国民党右派的旗帜性人物,发誓要把中国共产党人赶尽杀绝,绝不养虎遗患,成了彻头彻尾的反共派。一、《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催产婆戴季陶、邵力子和沈玄庐这三位国民党员都是笔杆子,用现在的话说,几乎就在一个单位工作,…  相似文献   

3.
1927年4月26日,斯大林收到一封标有“绝密 亲启急件”的文件。这是皮亚特尼茨基写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信中写到:致斯大林同志: 以下是邵力子同志发自海参崴的电报副本: “致彼得罗夫①:上海使我很担忧,我不能充当反革命的武器,我请教如何作斗争。现寄回斯大林的照片。候复。邵力子。 4月 23日。” 请告知是否需要给他答复,给他作怎样的答复。 皮亚特尼茨基 绝密文件中提及的“现寄回斯大林的照片”一事,系邵力子离开莫斯科回国之前,斯大林委托邵力子将自己的一张签名照片带给蒋介石。一星期后,在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我们党内有一位特殊的、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没有亲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却给敌军以巨大的杀伤力;他没有任职过我军任何职务,但其作用绝不亚于一位将军。 正因为他的特殊作用,毛泽东说他“能抵几个师”。 周恩来指着他,向张治中、邵力子等客人说:“他是1936年入党的中共党员,是我们派他到胡宗南那里去的。你们一定猜不到: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泽东主席就先看到了。” 这个神秘的传奇人物,就是被称为“中共超级特工”的大名鼎鼎的熊向晖。 熊向晖,在对国民党的秘密情报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为了理想——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回眸 面对中国共产党80年风雨历程和丰功伟绩,人们常常思考:这个最初只有五十几名党员的党,靠什么接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支撑起民族复兴的命运?进入复杂多变的新世纪,她又将靠什么去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今天,在我们喜迎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日子里,回眸一下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或许真能温故而知新……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说起计划生育,人们大都会想起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而很少听说邵力子也与此相关。不过,早在1921年,邵力子就在他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上积极提…  相似文献   

6.
1937年2月,邵力子先生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碰到了几件棘手的事情。 处在蒋宋矛盾中 邵力子在担任中宣部长时,碰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是宋美龄要出版她写的《西安事变回忆录》。  相似文献   

7.
散木 《党史博览》2011,(9):29-30
在上海小组成立过程中的一系列会议上,都有一位不知名的女子在场 1920年5月,陈独秀南下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核心是“三社”,即陈独秀的《新青年》编辑部、邵力子的民国日报社、沈玄庐与李汉俊等的星期评论社。据杨之华回忆,“这个社(指星期评论社)当时有陈望道、李汉俊、沈玄庐、戴季陶、邵力子、刘大白、沈仲九、俞秀松、丁宝林(女)”。  相似文献   

8.
1933年6月,邵力子再次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原省主席杨虎城专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邵力子与杨虎城实行军政分治,开诚相处,融洽协作,关系甚笃。邵力子在陕西任职期间,紧抓赈灾救济,大兴水利,开荒造林,禁种鸦片,加强中小学教育事业,保护维修名胜古迹,兴修铁路,发展河运。促成张学良和杨虎城两部在陕相安。为此,遭到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特务的暗中监视。鉴于这种情况,邵力子有时也不得不发表一些“剿匪”言论,以掩人耳目。  相似文献   

9.
邵力子先生(1882-1967)在中国现代史上向以奔走和平、反对内战而著名于世,昔有“和平老人”之称,其间事迹人多知晓。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鼎力营救新四军战士的义举,由于当事者——谢世,加之邵老生前从未对人讲过,因而知者鲜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早年加入同盟会的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很少人知道,他在80年前曾参加筹建中共、而且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 一,高举《觉悟》大旗,为社会主义呼号 五四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刊物主要是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而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影响也很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说过,“那时,以共产党的《向导周报》、国民党的上海《民国日报》及各地报纸为阵地,曾经共同宣传了反帝国主义的主张,共同反对了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共同反对了封建古装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新文学和白话文。” 邵力子是《民国日报》社总经理、《觉悟》副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清明时节,正在友好合作的国共两党商定派代表共同祭奠黄帝陵。国民党派出的代表是邵力子,共产党的代表是周恩来。第二年,为了显示两党的真诚团结,祭陵活动继续进行。这一次,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是陕西省主席蒋鼎文,祭陵仪式由他主持;共产党方面是张国焘,张是陪祭。  相似文献   

12.
革命烈士方志敏不仅是一个革命家,还曾是一个有建树的文学青年。方志敏踏上文学创作道路,与上海《民国日报》有关。1920年,方志敏在南昌工业学校上学,他订阅了当时的先进报纸《民国日报》。有一天,副刊上有一篇白话小说《捉贼》,描写的是学生们吊打小偷的情景。他看过后认为,比小偷坏的触目皆是,军阀、政客、资本家、地主都是操戈矛的大盗,为什么大盗都逍遥自在?并将此写成文章参加报社举办的讨论。他的文章被总主笔兼总经理的邵力子收到,邵见其文章分析透彻、中肯,便给他去信,希望他用白话小说、白话诗来唤起民众。方志敏…  相似文献   

13.
一贯提倡和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提到计划生育,人们往往会想到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实际上邵力子提出"计划生育"概念,比马寅初还早。邵力子(1881-1967),浙江绍兴人。清末中举,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退党。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同年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应邀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相似文献   

14.
正一贯提倡和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提到计划生育,人们往往会想到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实际上邵力子提出"计划生育"概念,比马寅初还早。邵力子(1881-1967),浙江绍兴人。清末中举,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退党。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成员,同年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应邀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第一、三届全国  相似文献   

15.
智趣     
雅惠 《廉政瞭望》2011,(4):70-70
郭沫若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廖冰兄。廖告诉郭,因为其妹叫廖冰,所以他叫廖冰兄。郭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我知道了。原来邵力子的父亲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叫郁达!”  相似文献   

16.
8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有一位重要的人物,虽然没有正式被列入代表名单,却为会议的召开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就是浙江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的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先生。  相似文献   

17.
刘仁静是中共党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曾是党的一大最年轻的代表,有过“中流击水”置身时代前列的光辉岁月;也曾是具有代表性的托派分子,在政治上落荒而走。在他未曾越出正道之前,他与党的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有过一段密切交往。他们在革命道路上同行有别、越走越远的人生轨迹,也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1月5日,一位刚刚留美归来的年轻人被周总理邀进中南海勤政殿,殿内已坐着好几位客人,有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都是不久前国民党当局委派的和谈代表.是国民党政界、军界的显赫人物。周总理便招呼大家:“诸位请入席吧,今天,我邀请你们大家来,一是和你们聚聚,谈谈心,二是向大家公开一个秘密。”大家坐定后,周总理指指那青年,说:“他是1936年入党的中共党员,是我们派他到胡宗南那里去的。你们一定猜不到: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泽东主席就先看到了。”说完,周恩来爽朗地大笑起来。周恩来的这番话不啻在…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离休干部邹雅林曾在青年团工作过18年,以后又在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担任过领导职务。因工作关系他先后七次接触过胡耀邦同志,有几次胡耀邦还与他单独进行过交谈。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此生他最值得记忆、感慨最多的是同胡耀邦同志的相识和接触。胡耀邦同志博学多才,一贯朝气蓬勃、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了他多半生。  相似文献   

20.
程全玉是洮南市瓦房镇农民。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致富,他曾做过多种尝试。他种过地,养过猪,做过木瓦工,还当过“包工头”。他的祖父、父亲都烧过酒,所以,得到家传的程全玉也想烧酒。1985年,他与别人合伙筹措到2000元钱办起了家庭小酒厂。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