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大师的名号是怎么出来的?那些养生妙方又是如何出炉的?养生的书籍是如何出版的?这些没人管,也没有人问。没有任何部门的资格审查认定,仅凭媒体的炒作、夸张的自(?)、众人的追捧,就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大师来了。  相似文献   

2.
他们已不是影片《天下无贼》中挣6万块钱就屁颠屁颠地回家盖房娶媳妇的傻根形象,他们不再扛着大包小包而是拖着崭新的旅行箱回家过年;他们想的是买城里的套房,在城里扎根。目前他们还不能获取与城里人一样的地位与尊严、权利与机会,但他们已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利用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春季又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春季养生对于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彭登怀,川剧变脸大师、书法家,同时也是四川省慈善救助活动形象大使。一直以来,彭登怀都与慈善有着不解之缘。彭氏家训里来的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是一座珍藏历史、珍藏文坛记忆,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辉煌成果的殿堂。其馆藏非常丰富,珍品异常之多,堪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聚宝楼”。来到文学馆,大厅里近千盏闪烁的灯光,象征着群星璀璨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天井中悬挂的银蝶纷飞的现代工艺造型,象征着文艺“百花齐放”;两边是高三四米的壁画,连环绕墙约40米,右边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受难者,左边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反抗者,看着这些活生生的形象,犹如重温了一遍中国现代文学史。大厅内放置的两尊由海内外数千名作家签名的巨型景德镇花瓶格外引人注目。这对巨型…  相似文献   

6.
初春的一天.我所住小区有个小伙子及其母亲一起来我家.小伙子穿着厚厚的羽绒衣.还显得缩手缩脚。其母亲说:“胡医生,你看我儿子总是怕冷.一年四季手脚冰凉.是否有大毛病?”我先观察小伙子的舌头,舌质淡,给他搭了脉,脉弱而迟缓,并询问他其他症状。小伙子说:“我就是怕冷。没有精神。”我坦言,这就是中医说的“阳虚”。  相似文献   

7.
<正>超凡"大师",古来有之。唐朝有个大师很了不得,自言能咒人生死,似乎是"阎王办"的,这一招把人镇住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很多人都想结交这个大师,想法很简单,即便不能从大师那里得到什么便宜,也能防止有人贿赂大师把自己不明不白地咒死。上层人物都以结交这位大师为荣,如果自己还不认识这位大师,和这位大师不是好朋友,说明自己层次还不够高,需要自己"找差距"。就这样,大师名气越来越大,传到了天子李世民耳朵里。历来主张"兼听则明"的李世民不想轻易下结论,让人传唤那个大师,他要当庭验证。李世民问满朝臣子:"众爱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个"大师"频出的时代。当然,这"大师"是打引号的。最近又有"大师"被媒体和打假勇士揪住了尾巴,都被曝出住着豪华别墅,干着诸多见不得光的勾当。其中一位独占高楼顶层,盖豪宅建假山,耗时六载,高山流水,绿树成荫,风光无限,端的一山大王行状;另一位王姓"大师"一看大事不妙脚底抹油溜香港避风去了。现在回头查验"大师"们的家底,发现这些人学历都不高,别说大学,好多人初中都没毕业。究竟谁给封的"大师""教授"称号?是不是应该查查这些封号的出处?不为别的,俺也想申请一个,好歹咱"十年制"高中毕业,比那些人更有资本当这个"大师"。空有大师之名,却切切实实行着"大师"身份之  相似文献   

9.
《劳动保障世界》2005,(11):57-57
放下身份——老年人离退休后应坦然面对现实,自我“掉价”,安心当个普通老百姓。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外地来山东济南打工的宋先生因一时找不到工作,在路边看到有算卦的小摊,就想找大师为自己预测一下。算命大师不仅接待了宋先生,还称自己能量巨大,可以托人帮宋先生找份好工作。大师的话让宋先生心动了,为了让大师帮自己找份好工作,他将自己的15000元积蓄交给了对方,作为活动经费。交钱后,宋先生一边打着零工,一边催着“大师”兑现承诺。没想到,“大师”尊到钱后迟迟没有动静。他先是找出各种理由推托,后来又玩起了失踪。三年过去了,“大师”还没有为自己找到好工作。  相似文献   

11.
张小姐是我的一个朋友,人较瘦弱。她虽然长得五官端正。但是面色苍白,连嘴唇、指甲的颜色也是苍白的。在一次闲聊时,我为她搭了脉,觉得她脉搏细而无力:又看了她的舌头,舌质较淡,我说:“你是不是经常觉得头晕、手足发麻,容易失眠,还动不动就心慌?”她一听,连忙称是,问我怎么会知道。我说:“中医看病‘望而知之谓之神’,从你的表象看来,是典型的血虚证。”  相似文献   

12.
<正>自王林事件揭露以来,媒体上一度销声匿迹的气功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查百度,有的称其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的誉之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奇葩"。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以为"气功"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调整心态的方式、方法。有些气功宣传还带有一定的迷信巫术性质,如把握不好,容易将人误导入歧途。我的依据是:三十多年前,"气功"的概念并不存在。我国权威的词典《辞海》及《新华词典》等辞书里都没有收入这个条目。我国的经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也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即便是解放前流行的《七侠五义》、《施公案》等等武侠小说也没有见过这个概念。只是在1990年出版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1,(3):64-67
南怀瑾的声名鹊起,其实是在五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14.
一个膏方的走红 固元膏火了,从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这本书受到热捧开始。  相似文献   

15.
6月13日清晨,还不到7点钟,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三名盲人演员俞彧、王斌和刘涛就已经走进了地铁5号线惠新西街北口站。他们每周都要乘坐地铁5号线三四次,经过13站在蒲黄榆下车,到附近的联大特教学院学习钢琴调律。三个人中,俞或的视力最“好”,虽然患有先天性白化病,但双眼还能够模糊地看到事物,  相似文献   

16.
时下,有一种“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蔓延。比如,吃饭怕食品不安全,出行担心交通出事故,看病提防吃错药……特别是,面对一些涉及官场、涉及公权力的事件,公众似乎都有意无意地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势——无论官方宣称什么,就是不相信。当政府说什么都被大众怀疑,当许多人把无原则的、不加分析的怀疑当成了习惯,这无疑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5月16日《吉林日报》刊登刘连全的文章,近几年,“养生”一说甚为流行。所谓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笔者认为,生理上的保健固然重要,但铸就清风正气,更是各级干部应信奉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8.
201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曹鹏程的文章,文中指出以拙劣的江湖骗术,竟能让一干官员、名流趋附不疑。近期王林等具有“神异功能”的“大师”被媒体曝光,引来公众惊诧。让人们想不通的是,这些骗术并不高明,凭靠一定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就能洞烛其奸,为何这些官员、名流不能辨明而甘受其蒙骗?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历史人物,其生活起居中许多细节,都包涵着养生哲理。纵观蒋氏88年苦漫人生,其养生规律不外如下五戒:戒怒。早在青年时期,蒋介石性情十分暴躁。一遇不顺之事,常常拍案大怒。正如蒋氏本人1921年至1925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9月,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离别红尘、驾鹤西去,享年95岁。消息传来,全国哀骇。我深感人生无常、生命之脆弱。回想我曾在太湖边聆听南师亲授"无敌拳",往事犹新,历历在目。那是2010年5月28日,苏州城细雨扉扉、春意正浓。上午,好友仲兄来电说有北京的同学来苏参加会议后,准备抽遐去吴江庙港的太湖大学堂面见南怀瑾先生,我一听此好消息,当然十分高兴,欣然从命一同前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