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目前我国每100人中只有1.4人的科学素养水平达标,而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1990年时就已达到6.9%,欧共体国家  相似文献   

2.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十分迫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判断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利用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调查数据来度量公民的科学素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方面,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现实一点说,所谓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就是具备基本的科学理性。即,当  相似文献   

3.
<正>公民科学素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议题,同时各国也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2015年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2.93个百分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而如何在公民意识提升、获取信息途径多元以及科学与社会融  相似文献   

4.
《时事报告》2011,(1):7-7
中国科协近日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5.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数比例为12.2%●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有47.6%不相信迷信现象,没有超过半数●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基本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人数比例为46.9%,没有超过半数●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对"生产适用技术"和"防灾与减灾"的感兴趣程度均低于公众●我国县处级公务员接触媒体频率最高的是电视,比例高达72.3%,其次是报纸杂志66.4%,因特网44.7%,排第三  相似文献   

6.
《今日上海》2012,(2):11-11
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制定与试测课题组日前发布的调查结果:2011年上海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平均比例为17.3%。其中,男性比女性低0.1个百分点。2007年起,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制定与试测课题组着手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研究制定与试测,提出从现在起至2020年,中国公民至少应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朱馨 《今日浙江》2014,(8):56-57
正崇尚科学精神,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思想行为说不,理性客观地看待人事,并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浙江人的科学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据全省第五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3年浙江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6.98%,比2010年5.61%的水平提高了1.37个百分点,达到"十二五"中期的预期目标,有望在2015年达到8%。创新从此起步"没有科普,就不会有科技创新人才的充分涌现。"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在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国内科普界、科学传播界经常谈到科学素养,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中也破天荒地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列入重大专项课题。我个人倾向于仍然称“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素质”,而且最好不用“公众”、“全民”修饰词,而用“公民”修饰词。公民科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子集”,简单说是指一个社会中成年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常指最低要求。它有四个方面的问题:(1)它指的是什么?即如何定义它?(2)它是干什么的?即人们用这个术语要做什么事情?(3)我们如何测度它?即如何设计指标体系实际测量它?(4)如何解释调查得到的…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中国科协曾经就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作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3%,仅为美国人(6.9%)的1/23,欧洲人(4.4%)的1/15。这个数字令人震惊,意味着我国全民平均科学素养的低下,科学意识的淡漠以及科学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10.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广大老百姓的强烈愿望,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们通过分析、评点经常在百姓身边出现的“五大现象”,呼吁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且要持之以恒。不足2%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崇尚科学需持续努力(现象)不仅仅是在穷乡僻壤,就是在繁华的城市中心,也经常在路边看到测“八字”、看相的算命先生在给人讲解吉凶福祸;有的公司招聘,入选标准竟然是看应聘者的名字是否吉利……近10年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一直没有超过2%,即1000人中平均只有不到20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  相似文献   

11.
正一、科学素质的内涵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当今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发展基础。(一)科学素质的内涵中国科协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2049计划)》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具备科  相似文献   

12.
《政协天地》2012,(6):46-46
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仅有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上世纪80年代末、904代初的水平,比美国就低得更多。而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全国政协委员王庭大称,在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从动态的分析视角,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意识状态、以及获取科技知识行为这样三个维度。为了解当前社会科学素养的现实状态,深刻的揭示科学素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交互关系,我们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湖北省境内展开了研究。通过对1234名样本的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湖北省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科学素养与当前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关系。同时也发现了在科学素养中的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为了保证一个社会和谐有效的运转,必须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也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确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问卷内容设置的原则,首先应该明确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目的。无论美国的2061计划,还是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都是着眼于几十年后达到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这一长远目标。毋庸置疑,所谓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中的科学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因而应该在同时也必须在每一个公民未成年  相似文献   

15.
捕风捉影     
《干部人事月报》2011,(11):66-66
广东近半低收入者无养老保险 一项民调显示,广东省内低收入人群养老覆盖缺失,仅有52%的低收入人群表示参加了"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明显低于其他收入人群的参保比例。调查显示,中低收入水平以上的受访人群参加政府提供养老保险的比例均在七成以上,而低收入人群仅为52%,有46%的低收入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中高收入受访者参加政府提供养老保险的比例最高,达到85%。调查分析指出,  相似文献   

16.
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 《岭南学刊》2008,(5):44-47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美德;公民参与是公民精神的最直接体现。我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在引导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7.
走出对科学认识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各种迷信和伪科学、反科学现象沉渣泛起,法轮功等邪教活动更是猖獗一时,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科学已经有了相当进步的当代中国,为什么迷信、邪教等反科学现象会形成如此气候,而人们的科学思想观念却如此脆弱,不能有效地将其遏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有关科学认识的深刻反思。我们对科学的认识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误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的误区,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科学?一对科学认识的误区及其危害“科学”到底是什么?怎样评价人们的科学水平?有人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社会公民和消费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  相似文献   

18.
体育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体育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科学的健身理论有利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有利于公民文化品位的提高;增进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素养、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的构建,不仅是国家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是公民自我对法治的认同和追求。公民法治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努力发展经济,转变法治教育方式,促进公民法治观念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改善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是科技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现实需求。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社会性科普教育,通过弘扬科学文化,扩大科技企业规模,增强公众科学精神与思维的培育力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