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中国的司法界尤为热闹。大批司法案件成为媒体和舆论的宠儿,有关这些案件的报道占据大小报章、网站、电视台的头版头条。与此同时,司法频频陷入被民意围攻的尴尬境地,"司法是否公正"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被卷入舆论风暴的中心。公众舆论折射的"世道人心"与司法判决结果相左的现象并不少见。网络时代,随着中国民意表达渠道的极大拓宽,公众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法律界或传媒界专业人表达对越来越泛滥的案件不实信息、非理性言论的不满和批评,他们担忧,在汹涌舆情压力之下,难以保证不出现冤假错案,或量刑不当。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法制》2014,(26):32-33
1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 当前,媒体与司法正处于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中,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如何面对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案件的审判,成为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法院应当充满热情善意.展示协作配合的姿态,确认媒体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正当性。与此同时,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案件的审判,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以免因为对在审案件的过度报道,因为酿成“媒体审判”的氛围而影响法院的独立审判,损害司法的权威公正。这也是法治发达国家处理媒体报道与司法审判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媒体围绕重大案件的报道总能引发社会关注,参与讨论的,从普通群众到具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学者,人数众多。舆论的充分聚焦使审理和判决的影响超越了案件的局限,走向社会,牵动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遐想。在余祥林、赵作海、许霆、彭宇、许云鹤、药家鑫、李昌奎等案件所引发一次次热议背后,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的不断期待。  相似文献   

4.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条防线。民众将司法视为一种信仰,把司法看作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终极保障。在一些舆论案件中,民众会发表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对整个司法过程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民意对司法施加着无形的压力。如张明宝案、许霆案、李刚门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案件,  相似文献   

5.
国家法治建设、司法公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监督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通过透析当前媒体聚焦的热点案件,媒体监督对司法公信力提升积极、消极影响并存。媒体监督与司法公信力冲突本质上有正义法律观和朴素道德观的冲突等深层次原因,为协调二者关系,应从立法、司法、执法、公民参与等多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转型期,一切都在变化,司法概莫能外。在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随着不同情绪的追逐和发酵,不同声音的质疑和关注,特别是舆论的深度跟踪和监督,司法平衡各方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司法公正也日趋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持续推动的焦点性问题。一些案件、事件发生后,在舆论和各方的高度关注下,司法何去何从,备受关注,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7.
朱淼 《人民论坛》2014,(14):113-115
相较于民事纠纷案件、行政纠纷案件而言,由于刑事案件"生死攸关",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件之所以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量刑问题引起的,量刑的失当严重威胁了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对刑事法官量刑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的规制,成为当前司法实务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朱淼 《人民论坛》2014,(5):113-115
相较于民事纠纷案件、行政纠纷案件而言,由于刑事案件“生死攸关”,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件之所以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量刑问题引起的,量刑的失当严重威胁了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对刑事法官量刑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的规制,成为当前司法实务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官方报纸不具备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媒介缺失的社会环境下,公众舆论是如何生成和表达的呢?通过梳理林语堂先生《中国新闻舆论史》(英文版)的脉络和观点,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几次舆论高潮的发展和特点。有关中国舆情史的考察表明:如果提供合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古代中国的政治批判精神就会兴盛,公共舆论就能够成为一种民主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热情关注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加强公民法治观念、促进司法改革,但是由于我国新闻媒体的特殊地位和我国的司法现状,新闻媒体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却非完全尽如人意,积极作用显而易见,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最近一些报纸集中报道东北某地发生的幼女“小兰”受到不法摧残的案件报道,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什么是“媒体审判”。所谓“媒体审判”,笔者总结一些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就是在法院作出判决前,新闻媒体对案件进行大量报道,使得公众对案件的关注度超乎寻常的热烈,并因此对案件形成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人大代表涉嫌司法案件的报道频见媒体,极大减损了公众对人大代表的形象认知,特别是当涉案代表所在地的人大常委会不予许可办案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时,公众的不满情绪很容易被点燃。如何在保障代表合法权益与保证司法机关顺利办案之间做到两全,对被请求机关来说并非一件简单事情。笔者认为,对于公安司法机关提请对涉案代表采取强制措施,当事人大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以印刷品、社会行动和语言,以及广播电视为载体的舆论生态受到挑战,而媒介的态度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众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判断。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潮流成为党和政府各级宣传主管部门迫切需要考量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立足中国社会实践,精确把握了"舆论宣传、舆论导向、舆论引导"的工作方针,培育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应该规范舆论引导责任机制,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3,(31):28-29
司法活动自有其实体判断上的擘业性和程序开展上的封闭性。然而,这并不能推演和正、叶化为一种绝对的“司法自治”。尤其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充分公开与积极网应有助于赢得司法权威。这样的“回应型司法模式”,应是多元社会聚合价值共识、化解社会争议、体现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在网络时代,"政府—媒体—公众"三元关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公众可以在网络上较为自由地表达意见、建议、评论和诉求。因此,科学管理网络舆论,必须建立"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机制。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意愿,网上言论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很重要的舆论形式。如何使公众有效进行舆论监督、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理解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快速进行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构建良好的舆论传播环境,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6.
刘朝阳 《求索》2011,(12):155-157
现时相关司法案件在民众的“判例”舆论之下,出现了判例倾向,对这种现象的审视,折射着现时中国司法审判中存在的二元困境,现时司法审判的案件舆情表明,中国司法审判正处于传统性“公正”要求的诸多中国因素与司法国际化趋势的压力与困境之间。中国司法审判既要考虑我国司法的社会主义法制特点与社会心理传统,又要兼顾国际司法通行模式的影响,并逐步稳妥地和司法审判的国际化接轨,这对中国司法界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7.
刘作翔 《传承》2011,(7):84
"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一些影响较大的案件在全国性的讨论以及通过媒体和网络的报道和推动,加剧了司法与民意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司法与民意的关系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牢固树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理念,做好敏感案件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5月30日《法制日报》)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公众对司法的评价,往往  相似文献   

19.
刘涌改判案折射司法与传媒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名昭著的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案已经令舆论哗然乃至激起公愤 ,这无疑是今年继孙志刚收容被伤害致死案之后 ,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又一起重大案件 ,刘涌改判案已经成为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津津乐道的焦点。据法制日报网站和中国普法网9月3日报道 :“据可靠消息 ,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的辽宁刘涌一案 ,已引起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目前 ,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抓紧对此案的审查。”近年来 ,从刘晓庆案到孙志刚案 ,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可谓由来已久。可以说 ,刘涌改判死缓案再次让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升级 ,人们正在对处于舆论哗然和民怨沸腾背…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前提是"良法"的公正实施。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下,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力保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根基。从社会公正视阈来看,要全面推进司法活动民主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程序的参与;要科学推进司法制度规范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结果的信任;要积极推进司法案件公正化,强化公众对司法行为的信赖;要加快实施司法主体职业化,强化公众对司法主体的监督;要合力建构司法文化立体化,强化公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