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社会治理形态演变历程来看,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嵌入性"特征。社会政策嵌入社会治理从"单一性嵌入"到"整体性嵌入",实现了嵌入的工具理性选择。社会治理嵌入社会政策从"双向性嵌入"到"多重性嵌入",体现了嵌入的价值理性判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政治嵌入,但社会嵌入和经济嵌入尚不充分,社会政策的工具理性滞后制约了社会治理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实现"整体性嵌入"和"多重性嵌入"就必须遵循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嵌入性"逻辑。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7,(7)
正一、西方"公民社会"思潮及其主张"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在西方思想史上,不同学派的公民社会论者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阐释。公民社会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雅典时期的"城邦政治"。近代契约论者则认为,公民社会是"摆脱自然状态,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后所进入的政治社会状态"。17-19世纪则提出了以国家和社会分离为基础的公民社会概念,并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形成了洛克  相似文献   

3.
张凯奇 《唯实》2022,(1):71-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的重要论断,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颠倒了过来,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科学阐述了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然而,从"市民社会"出发研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还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于是在马克思著作中,"社会机体"逐步取代"市民社会"成为研究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新视角,从而揭示出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与复归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这种"市民社会"与"社会有机"双重论域下形成的社会决定国家、社会与国家、国家向社会复归的三大基本原理,启示我们必须:(一)加强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二)规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三)坚持改革的"社会化"导向.  相似文献   

6.
张凯奇 《唯实》2022,(2):73-7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的重要论断,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理论遵循.近年来,常州市天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的相关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先...  相似文献   

7.
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就是去除社会组织的行政化色彩,还其社会组织自治性、志愿性、独立性、非政府性的组织特征。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改革有其历史和内在缘由,广州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新尝试,包括制定相关法规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解决社会组织主动依附政府体系问题、应对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改革后的生存发展问题等。基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发生了从"以宗主为本"、"以君主为本"到"以资为本"再到"以人为本"的历史演进。围绕社会核心价值观本质的演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考察这种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构建思路,希冀对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大具体社会矛盾。列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必然性,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重要思想。斯大林在继承列宁社会矛盾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观点,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又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提出了"完全适应论"的错误观点,导致苏共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梳理,阐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广义社会建设和狭义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时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演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指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社会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不同于"过渡时期的公有制"。只有到了马克思讲的消灭了阶级差别的社会主义社会,全社会的劳动者才能作为无阶级差别的个人联合为"社会个人",实现"社会个人所有制"(社会所有制),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现实社会主义中的公有制,实际上是"过渡时期的公有制",因而用重建个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思想指导过渡时期公有制的改革在理论上是不适当的,由此而论证股份制是公有制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梳理,阐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广义社会建设和狭义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时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演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这一命题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2013年以来,"社会治理"进入学术界和实践界的视野,一方面开拓了社会建设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更加明晰了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不同指向。社会治理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社会建设目标高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方略,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还是为了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是源自中国本土的概念,是我们积累起的独有的学术资源。结合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深入研究和丰富发展社会建设理论,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这既是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的统一,也是践行"四个自信"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由"碎片化"向"整合化"的转变,且存在"同源-异轨-互构"的逻辑关系。在风险社会和现代性特征突出的时代,整合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服务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运用"纵向"与"横向"整合的结构思路,建构"五种整合工具"和"五个阶段"兼容的"纵横交替"工作模式,将为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服务提供可操作化的路径探索框架,亦为二者互构的设想提供了本土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理念先后经历了控制思想、社会规管思想和社会管理论的演变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利益矛盾"凸显期"和突发事件"频发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贵阳市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社会和云",成为社会现状的"显示器"、社会痛点的"传感器"、党政社企群联系的"路由器"、企业发展的"孵化器"。顺应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趋势,贵阳市以"好用、管用、易用"为原则,按照"信息化、数据化、自流程化、融合化"四部曲,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社会和云",构建了社会治理的"城市大脑"。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4,(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首先是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他们将共产主义社会划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了描绘,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原则性的构想,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使中国迎来了"社会改造"的时代。在"社会改造"的语境之中,"主义"在高度关注中"崛起",并成为"社会改造"的根本性问题。于是,时人对于"主义"的认知和解读,皆与"社会改造"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主义"因"社会改造"而崛起,故而"主义"又与从事改造社会的社团发生联系,并成为引领社团前进方向的根本要件,这又导致社团中关于"主义"的论争,继而使社团因"主义"不同而分化。但"主义"一旦进入中国并置身于"社会改造"话语体系之中,也就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并出现了"主义"的"本土化"趋向,从而最终促进了作为"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逐步地建立其话语权势。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治理形态不断演变,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强调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呈现不同的工作特征,逐步实现了由从"管控"到"治理",由"包办社会"到"治理社会"的转变。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治理需要沿着: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前进,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